醫院禁止探病 石詠琦決定不回台見丈夫最後一面|國際|品觀點新聞

分享:

醫院禁止探病 石詠琦決定不回台見丈夫最後一面|國際|品觀點新聞

2021/05/14 17:14:52文/

去年1月23日武漢突然封城,新冠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當時兩岸實施嚴格的入出境管制,許多兩岸親人立刻被分隔兩地,有人至今無法相見,甚至永遠無法相見。在大陸從事教育培訓的石詠琦就面臨這種「生死決定」、「天人交戰」。

 

  去年1月,石詠琦跟眾多大陸台商一樣買了來回機票,趕在農曆年前回台,一方面投面,一方面過年;1月30日(大年初六),石詠琦搭機回北京,降落後才發現原本擁擠的機場竟然沒什麼人,連平日大排長龍的出租車都找不到,還是她的學生開車來接,才順利回到北京住處。當時,武漢雖已封城,但北京尚未實施14天的入境集中隔離。

 

  石詠琦回北京大約兩周後,老公就身體不舒服,經過檢查發現罹癌,五周後住院,不久後就無法言語;由於丈夫已經80歲,家族18人透過視訊會議討論是否開刀,但贊成與反對各占一半,最後石詠琦透過視訊請孩子問丈夫要不要開刀,丈夫搖頭表示:「不開!」

 

  丈夫很晚才結婚,又大石詠琦10多歲,婚後非常疼愛她,充分支持她寫書、旅行、工作,而對於丈夫對其父母手足的無私照顧,石詠琦不但支持並因此更敬重他;可以說,結婚40年,兩人一直相親相愛。

 

  因此,石詠琦在當下是想立即丟下大陸的工作,回台灣照顧丈夫最後的日子,但想到離開北京需辦繁複的手續,回到台灣後又要隔離14天,而且當時醫院是禁止探病的;再考慮到,忙著照顧丈夫的家人,還要分出一個人給她送飯,石詠琦猶豫了。

 

  如果搭機過程再染疫,回台灣,不但幫不了丈夫,反而給家庭添亂,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最後石詠琦忍痛決定不回台灣。在丈夫住院的兩個月裡,雖然他已經陷入昏迷,但石詠琦每天寄一段錄音,讓孩子放給丈夫聽。

  不回台灣見丈夫一面,許多不了解的朋友怪石詠琦「無情無義」。事隔一年,石詠琦回想當時的決定時這麼說,如果丈夫在天有靈,他一定不要她冒著染疫的風險搭機回台。

 

  在北京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石詠琦覺得大陸的防疫措施比台灣更嚴格,像她住的社區,有40萬住戶,相當於中和的人口,這次注射疫苗,居委會是一戶一戶通知,約定時間派車接人直接送到指定地點接種;在這種緊迫盯人的安排下,幾十萬人幾天內就完成接種。

 

  大陸線下課程在3月15日恢復,並出現報復性增加。

到大陸從事教育訓練超過10年的石詠琦第一次感受到疫情下市場變化之大,去年疫情爆發後,所有線下課程全停,原來一年幾十萬人民幣(下同)的授課收入少到只剩6、7萬;但今年3月15日政府恢復線下教學後,培訓課呈現「報復性成長」,5月中旬起,餘姚、珠海、廣州、深圳、海口一路搭飛機趕場,連續20天;6月,則是嘉興、上海、杭州;光是5月這20天的講課收入就相當於去年一整年。

 

  經過疫情的考驗,大陸市場也發生重大變化,石詠琦形容是「大翻轉」,她舉了幾個案例說明變化之大。

 

  第一個案例,廣州友人做獵頭業務,疫情後,所有老闆都緊縮人力需求。原因可能是對未來景氣的保守估計,但最主要原因還是許多外地打工仔在疫情期間返鄉後不願再重返大城市就業,缺工已是新常態,老闆對於公司人力需求的規劃必須更加精細。

 

  第二個案例,一個學生在湖州開童裝廠,疫情前,出口和內銷比例是65比35,但經歷幾個月沒有外國訂單的情形後,現在,他已將出口和內銷的比例變成35比65,開始打品牌,進行直播、經營粉絲團等。

 

第三個案例,過去每個企業都談「數字化經營」,但大都是紙上談兵,但疫後,沒有數字化經營就可能出局,像餐廳經歷找不到服務員、等不到顧客的情形後,現在每張桌子上都是一台點菜用的平板,原來的前台服務員由23個減到只剩1個,工作是教還不會使用平台點菜的客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