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哈佛商學院新書稱疫情讓數位轉型提早|產經

分享:

品觀點|哈佛商學院新書稱疫情讓數位轉型提早|產經

2021/07/13 17:49:03文/資深記者 宋秉忠

5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後,許多人才驚覺鈔票有多髒,一些小商店主從顧客手上拿到來之不易的現金後,還得拚命噴酒精消毒。有到過大陸的台灣人這時才知道台灣在第三方支付、虛擬貨幣的發展上,落後大陸有多麼遠。

隨著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過去強調「體驗」、「臨櫃」的傳統行業正加速被淘汰,在去年到今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被統稱為「數位轉型」的各式虛擬、線上的服務正像病毒一樣,橫掃各行各業,完全改變傳統的業態。

兩位哈佛商學院教授顏西提(Marco Iansiti)和拉哈尼(Karin R.Lakhani)在新書《領導者的數位轉型》(Competing in the Age of AI)中特別提及,原本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還要幾年才會成形,但疫情造成的遠距溝通需求,迫使這項改變業態的轉型,提早到來。兩位教授還特別提及螞蟻集團(網上小額信貸)及微信支付(第三方支付)對傳統銀行業已造成全面性衝擊。 

透過公司財報的對比更可以看出螞蟻集團和微信支付對傳統銀行業造成怎麼樣的結構性挑戰。大陸最大,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去年營收8001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3.1%,純利3159.1億元、年增1.18%;至於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去年營收(會計科目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營收」)是1280.8億元、年增26%。 

至於主業是網上小額信貸、去年差一點就成為「史上最大IPO」的螞蟻集團,即使上市之路受阻,根據阿里集團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螞蟻集團純利達596.75億元,年增269.9%。 

全球最大銀行純利一年才增加1.18%,而新的網上金融機構卻年增26%、269.9%,銀行業的數位轉型顯然勢在必行。 

除了暴漲的營收和純利,螞蟻集團也改變傳統銀行重資產的業態,根據其IPO報告書揭露,2019年時,集團營收已破1200億,但2014年成立時,註冊資金才13.5億元。讓人見識到什麼叫「一本萬利」。 

因此,兩位哈佛商學院教授在《領導者的數位轉型》序文中指出,「本書將檢視在人工智慧時代中,各種產業呈現出的相同競爭模式:數位型公司(digital firms)衝撞傳統型公司。像是螞蟻科技集團衝撞傳統銀行業、 YouTube及網飛(Netflix)衝撞傳統娛樂業、Airbnb衝撞傳統旅館業。」 

截至2019年,螞蟻集團的用戶已超過7億,占了大陸54%的行動支付市場,而傳統銀行為何搶不到這7億多用戶?關鍵是它無法對這麼龐大的用戶進行徵信。但螞蟻卻能從四個主要源頭進行客戶徵信:支付寶客戶的消費行為、阿里巴巴賣家交易資料、政府公開資訊、集團事業伙伴(商家、旅館、租車公司等)。

 有了這套依靠大數據進行的客戶徵信機制,螞蟻每秒最高能處理12萬筆交易,處理每筆貸款的成本只要2元,而傳統銀行要花2千元;少掉臨櫃服務,即使營收破千億,在2018年時,員工總數還是維持在300人左右。

 在這種完全不同的打法下,傳統銀行如何跟螞蟻集團競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