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台灣娘子上涼山續篇 張平宜的愛心烘焙坊│兩岸

分享:

品觀點│台灣娘子上涼山續篇 張平宜的愛心烘焙坊│兩岸

2021/08/05 15:59:23文/資深記者 宋秉忠

一場東奧下來,兩岸人民相互觀感卻陷入惡性循環中。這一情況讓人不禁懷念起過去兩岸人民互相幫忙的美好歲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台灣捐款第一時間湧入災區,災後一年的時間裡,台灣對汶川震災的捐款總額超過15.2億人民幣,在所有捐款的國家和地區中,僅次於香港。

大陸人民也沒有忘掉台灣的恩情,2009年八八風災,光是由海協會匯齊交給海基會的捐款就高達4.5億元人民幣,這當中,並不包括來自四川涼山麻風村孩子的捐款,這些孩子也從未來過台灣。 

這筆來自大陸的4688元人民幣捐款,錢不多,但捐款人是青島一間台商工廠內的麻風村子弟,他們半工半讀1個月的工資不過500多元人民幣;他們捐款給台灣,正是因為多年來一位台灣「媽媽」張平宜不理社會的異樣眼光,不離不棄地照顧他們。

張平宜(取自微信)

張平宜曾是報紙記者,長期關注弱勢族群,曾因報導愛滋病及日本反人道罪行系列報導,先後獲得吳舜文新聞報導獎、新聞局新聞專題獎肯定。

1999年8月,張平宜走訪四川雲南數個乘車難以到達的麻風村,看到當地孩子雖然身體健康卻背負惡疾的原罪,還沒長大就失去未來,因此,她決心讓這群孩子接受正規教育,找到一條回歸社會的希望道路。

四川省涼山州有19個麻風村,僅越西縣高橋麻風村有一所小學,也就是大營盤小學,但也快撐不下去。張平宜透過「中華希望之翼服務會」向各界募款,並駐校協助,最後把學校保住、把學生留住。 

現在大營盤學校師生已有500多人,是全大陸唯一蓋在麻風村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張平宜也因為在麻風村辦學,成為第一位獲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台灣人。

為了幫助麻風村學生升學,張平宜曾安排學生到青島的台商工廠半工半讀,後來不少人還上了大學;不過,她也發現,不少學生並不適合升學,所以,她又在成都溫江找點,開一家愛心烘焙坊,製作鳳梨酥等糕點,幫助10位麻風村學生創業,店名叫「思樂瑪塔」。「思樂瑪塔」在彝族語中是「神仙糖果」意思。 

只是2019年11月開業後沒多久,就爆發新冠疫情,由於在成都人生地不熟,不像在青島有工廠的宿舍可住,烘焙店幾乎要倒閉,還好現在堅持下來。 

張平宜放心不下創業的學生,7月26日又回到成都,目前在防疫隔離中;她表示,這22年裡,默默做公益、極少出聲,一方面是她心甘情願做,不想聲張;另一方面,則是不想被兩岸的政治干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