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 | OMICRON大流行 航空器、機場都是高風險區 應嚴加控管 | 疫情

分享:

品觀點 | OMICRON大流行 航空器、機場都是高風險區 應嚴加控管 | 疫情

2022/01/05 10:34:51文/資深記者 宋秉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4)天公布新增4例本土個案,其中1名桃機女清潔員證實感染Omicron,最令人震驚的,她的CT值只有11,傳染力強,而且跨年期間曾到傳統市場擺攤,形成極大的社區傳播風險。

去年「3+11」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在國際疫情猛爆之際,國際航班和入境機場是防疫的最重要關卡,一旦失守,讓病毒進入社區,一切就晩了。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今天在臉書指出,東京的醫生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做了一項研究,分析各國航空班機的起落,了解這些航班的頻繁和控管航線班數,是否和全球疫情擴散有關,結果發現:「航空,不受控制,疫情,也會不受控制的!」

東京的研究人員因此建議:1.航班控管,還是很重要;2.航空人員,防疫措施訓練要落實;3.旅客人數要減少,篩檢要增加;4.在疫情大爆發時,最大傳播鏈其實是飛航工具;5.境外移入,境外輸出,都沒有控制好,那麼各國境內的疫情擴散失控,是可預見的。

黃軒昨天也在臉書提到機場防疫的重要性;他指出,大部分人都認為,防疫最危險的是醫護人員,只是,一旦全球開始有流行病,就不會只有醫護人員處在危險中,機場人員全都是防疫高風險族群。

黃軒提到,哥倫比亞曾分析境內國際機場工作人員的染疫情況,結果發現,機場人員確診率為7.92%,遠高於其他社群,而機場人員高風險因素有4個:

1.無症狀感染者為主(81.25%),導致這些人以為自己很健康,就繼續工作,繼續造成嚴重的傳播。

2.病毒淸除不佳。一直追蹤到21天,這些人(18.3%)的鼻咽刷仍然呈現病毒陽性。

3.社經地位愈低者,愈容易呈現PCR 陽性。可能是教育訓練不足導致而成。

4.通勤時間較長的機場工作人員,愈容易染疫(1.02倍的風險)。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大衆交通工具,人多的地方,在疫情流行的國家,本來就是很高風險的環境。

因此,黃軒對於機場防疫提出以下建議:

1.限制區域:國際機場和國內機場,必須分割,在完全不同的航站大廈禁止兩者交流。

2.人員分艙分流:先前就曾發生過,國際機場和國內機場的淸潔工作人員沒有分艙分流,不只造成機場疫情失控,也傳播到國內外的不同城市。

3.定期篩檢:既然是高風險族群,幾乎每個禮拜都要定期篩檢,尤其是病毒大部分(81.25%)是以無症狀為主。

4.人員反覆訓練:該研究的研究人員發現,工作人員大部分(67%)只有接受不到2小時的實務操作訓練,顯然是非常不足的,尤其是防護裝備、淸潔程序、如何維持戴好口罩、洗手消毒,得有人在旁監督機制或反覆練習而成的。

由於歐美疫情嚴重,對於來自美國的旅客,有專家建議恢復「14+7」的隔離措施,特別是入境後14天必須住集中檢疫所。

對此,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非常不認同;他指出,高風險國有低風險人,低風險國有高風險人,差距在於有無打疫苗;去年,我們鑑別手段有限,沒疫苗也沒足夠的篩劑,因此只能以國家作為風險區別,甚至因此歧視大陸的台胞和「小明」(陸配子女),現在我們有疫苗有篩劑,再把美國或其他國家列高風險國,然後拉長隔離時間,完全沒必要。

至於拉長集中隔離時間,王任賢則是重申:「入境檢疫要加強不加長」;他指出,已經有很多案例證明,加長隔離時間並不能阻絕落網之魚,而從近期的本土案例的足跡看,問題出在機場未能及時驗出帶原者,因此才造成防疫計程車、防疫旅館,甚至社區的連環爆。

正本清源,王任賢認為,除了接種證明(第一道防線)、在機場及時看檢驗結果(第二道防線)外,第三道防線就是要求入境旅客服抗病毒藥物。三道防線其實都要在機場完成,不要把傳染風險從機場再推到境內的防疫計程車和防疫旅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