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嚴格封城防疫措施已擴大到周邊城市。台商聚集的蘇州市12日清晨宣布,由於近期連續出現多例新冠確診個案,轄下太倉市、昆山市、相城區、姑蘇區、蘇州工業園區所有居民開始進行核酸檢驗。換言之,這些區域暫時封城,所有工商活動停止。 由於上海疫情持續升溫,封城措施也沒有放鬆的跡象,美國國務院12日下令,駐上海領事館的非緊急政府雇員及所有家屬撤離;美國國務院的旅遊警示也點出,礙於中國地方政府「隨機執行地方法律及新冠相關限制措施」,呼籲要前往中國的美國公民事先要慎重考慮。 上海周邊的蘇州疫情並不嚴重,11日新増29名確診,但其中6人來自上海,因此,隨著上海疫情升溫,蘇州收緊防疫措施。 由於蘇州是台商中大型科技廠最聚集的地區,上海封城措施對台商的衝擊也最大。 一家在昆山生產連接器的上市電子廠負責人透露,上海3月28日封城後,工廠廠長原本和市政府達成協議,實施廠區「封閉管理」,工人食宿都在廠裡,以維持正常生產,但昆山市政府隨後宣布,4月2日至6日實施「封閉管理」(其實就是封城),而且立即將工廠車間貼上封條,禁止開工,讓台商措手不及。 昆山封城期限4月6日早就過去了,不但沒解封,現在就連蘇州其他地區都封城,特別是蘇州工業園區,許多大型台商電子廠就在裡面,12日的「全員篩檢」其實就是封城,不讓園區內的人員進出,現在也不知何時能完成檢測,何時能解除封鎖。 上海及周邊城市封城對台商的衝擊有多大? 根據金管會證期局11日向立委提供的數字,已知上海、昆山已有161家台商上市櫃公司停工,但皆已研擬因應方案,例如排程製造改變、或是委託其他協力廠商處理,目前沒有一家公司重訊說有重大影響。 但立委李貴敏質疑,上市櫃公司皆只揭露停工訊息,要是台商沒有老實交代對公司營運及生產的影響,若事後又發現有損失,金管會是否有實質性地調查,還是就任由各企業公告。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則是回覆,影響如何各上市櫃公司會自己判斷,只要符合揭露條件都要公布,若重訊揭露不實,屆時會請台灣證交所處分。可見長三角台商因為封城而受到的衝擊並未完整揭露。 另據中國美國商會4月1日公布的廠商調查,由於上海近期爆發疫情,82%的美國製造商稱,由於缺少員工和無法獲得原料供應,導致生產減緩或下降;54%的企業在疫情爆發後調降今年的營收預測。 這也許比較接近實情!
大陸限電再次驗證產線多地布局的重要性,如果仍以大陸為主要生產基地,則在製程上必須有過人之處。 廣東、江蘇是台商在大陸最重要的兩大生產基地,但卻是目前大陸限電的重災區:廣東於9月16日起執行的每週「開二停五」限電方案;同一時間,江蘇各個主要工業基地被通知限產至9月底。 東莞台商工廠目前是一週「開一停六」,昆山台商工廠則是從9月26日至30日停產,目前尚不清楚,10月1日至7日的連假時間,台商是否已經部分復工。 據元大投顧9月27日發布的《中國限電對於台廠的影響解析》研判,9月份,大陸短天期限電以用電大省(廣東、江蘇)為主,但10月延續限電機率很高;台廠目前以PCB(印刷電路板)、車用產能受影響較大;至於塑化業台商則因製程不同而有望因大陸競爭對手遭到限電而受惠。 台灣中大型上市電子廠多位於江蘇的昆山市,當地政府要求企業從9月26日-30日停產,因為當地台商以被動元件、PCB、組裝代工、電源及零組件為主,受影響也最大。 大陸台商另一個受限電衝擊較大的產業是車用產業,這是因為相關台商在大陸的產能比重較高,從50%到100%都有。 網通業台商在大陸的產能比重為30%至70%,但大多能自主發電,並且已經建立越南產線,因此,受限電衝擊比PCB廠小。 至於台商強項的半導體產業(晶圓代工、封測),由於供不應求,受限電的影響小。 塑化業台廠多採乙烯法製程,在限電條件下,生產成本比大陸廠商的煤化工製程低,產品可望受惠,PVC/EVA將迎漲價潮,台塑、台聚、華夏成為最大受惠者。 台商成衣/製鞋產能因為大多已外移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留在大陸的產能比重不過5%至36%,限限電的影響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