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月1日解封,按照官方的說法,其實只是:「6月1日起全市住宅社區恢復出入、公共交通恢復運營、機動車恢復通行」,餐廳禁止內用、超市控制人流;最重要的對外物流並未恢復,外省司機入滬返家仍要隔離,台商完全復工還要半個月到1個月的時間。 由於2個月的封城,上海每日確診人數已由高峰期的2萬多人降至兩位數,5月31日的確診是15人。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還發一封《致全市人民的感謝信》宣示,「我們將全力推動正常生活秩序全面恢復,盡最大努力把疫情耽誤的時間、造成的損失搶回來。」 對外交通方面,長三角鐵路列車將分6月1日、10日、20日三個階段分批開放,鐵路客票預售期由原先的5天延長為15天。 住在上海的台企聯會長李政宏向「品觀點」表示,目前是上海市內解封,民眾可以自由出入住宅區上下班,可以到超市採買,但是餐廳仍禁止內用、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尚未開放,超市也有人流限制。 根據上海市商務部門的規定,無疫情風險的線下商場在5月31日之前的客流量不能超過最大承載量的50%;6月1日以後不能超過最大承載量的75%。 但對於台商來說,對解封最大的期待是對外物流能恢復,但目前上海市內的物流恢復,但聯外物流還是封城時的限制,外省司機進入上海返回後,必須進行7+7的隔離,很多外省司機因此根本不願運貨到上海。 李政宏曾代表台商向上海市政府反映,在臨近江蘇昆山的嘉定、臨近洋山港的奉賢、臨近黃浦江的楊浦設立物流中轉站,外省貨運司機到站後不下車,由本地貨車接運,如此一來,外省司機返家後就不須隔離。 李政宏指出,封城兩個月對於大陸台商企業影響很大,現在看起來,如果疫情沒有太大變化,整個物流至少還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正常,因此,希望上海市府能與長三角其他省市協調,盡快先把省際物流恢復起來。 中經院第一所(大陸所)所長劉孟俊分析,有三個原因讓北京中央政府必須讓上海解封:首先,上海是大陸中央最重要的財政來源,再不開放,中央財政就吃緊了;其次,上海是外商營運總部,再不解封,外商高層就走光了;第三,上海是大陸金融中心,居家辦公如何落實金融控管? 由於上海也要實施「常態化核酸檢驗」(48小時做一次檢驗),需要大量費用,這個費用當然必須由上海自行買單,因而也會影響財政上繳;再觀察總理李克強在「十萬人視訊」中的講話精神,中央可望開放地方發行債券,以籌措防疫及振興經費,這也會增加大陸政府的隱形債務。 李克強政府報告將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目標定在5.5%,但在上海封城兩個月後,已經沒有人再相信這個目標可以達成。劉孟俊綜合國際機構的預測指出,沒有機構認為大陸今年經濟成長可以超過5%,普遍認為在4.7%上下,野村甚至砍到3.9%。 劉孟俊指出,上海不但物流不通,就連人物也不順;台商從昆山出貨,空運經虹橋或浦東機場,海運則經由洋山港,上海的機場和港口是否通暢仍待觀察;最重要的是,北京疫情目前似乎還在升溫,兩個最重要的城市都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大陸經濟前景因此充滿變數。
台灣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後,中國即對立陶宛實施貿易制裁;為此,歐盟已多次發聲力挺,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法國13日也表示,正在馬賽開會的歐盟貿易部長們強烈認為,立陶宛是北京脅迫的受害者,此次會議將加快制定能夠賦予歐洲反擊(中國)能力的計畫。 針對中國對立陶宛的貿易制裁,歐盟27國外長1月14日曾在法國布雷斯特(Brest)舉行非正式會議,商談如何應對,但卻沒有提出實質措施。 歐盟出聲力挺立陶宛,而且,去年通過的《歐中投資協議》因為中國侵犯維吾爾族人權而遭凍結,台灣部分媒體因此推論,歐中可能因此爆發貿易戰。 中經院第一所(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認為,歐中不太可能爆發類似美中的貿易戰,原因是歐中在經貿領域有很大的共同利益,因此,出聲支持立陶宛更多是一種表態,不可能因此發展成對中國的貿易戰。 對歐盟來說,對中貿易越來越重要,2020年,歐盟與中國貨物貿易在疫情中逆勢雙向增長,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交易夥伴。 歐盟不會因為挺立陶宛而對中國貿易進行反制,劉孟俊指出,首先,立陶宛只是一個經貿小國,歐盟大可以透過區域內貿易消化立陶宛出口到中國的產品,根本不必因此跟中國進行貿易對抗。 其次,歐盟現在最頭痛的問題是烏克蘭,如果俄軍內侵,歐盟勢必要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但卻可能因此喪失俄國的天然氣供應;劉孟俊研判,歐盟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開闢第二戰場,跟中國進行經貿戰。 由於過去美國一直霸占全球產業的標準制定,因此,歐盟很早就開始跟中國合作共推新的產業標準。劉孟俊指出,從3G時代開始,歐盟就一直協助中國並從中獲利,像歐盟在3G時代主導產業標準,並因此湧現諾基亞、易利信等全球龍頭企業,就是與中國合作共創產業標準的成功案例。 因此,劉孟俊認為,即使美國力推在中國之外另建產業鏈,歐盟是不可能完全跟著美國走。 與中國合作,但不代表歐盟不警戒中國的經濟崛起;劉孟俊指出,中國的帶路政策直接侵入中東歐,而中東歐正是歐盟東擴的焦點,因此,歐盟已於去年12月推出3000億歐元的「全球門戶」計畫,制衡帶路政策;立陶宛作為歐盟的東歐前沿,歐盟出聲出力支持,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