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肆虐,不少民眾是確診康復的幸運之人,但長新冠的症狀卻還是如影隨形,困擾著一些康復者。不過有醫生表示,其實有些症狀是因為病人過去的生活習慣而引起的,但只是因為過去一直沒有找出病因,所以當長新冠名詞一出,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套用上了,尤其是針對莫名頭痛的症狀。 引起頭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種是最嚴重的就是腦部傷害所引起的頭痛。 腦部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不良的生活習慣除了會使腦細胞受損、引起劇烈頭痛,還會增加失智的機率。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而恰恰長時間滑手機也是造成頭痛的原因,躺在床上戴耳機滑手機,時間一長,除了會影響聽力、眼睛疲勞,身體姿勢不良都會影發頭痛,雖然不至於會影發腦瘤,但損害腦細胞的風險是非常高的。 醫生建議,如果要有效的告別頭痛,減少傷害腦細胞,以下生活守則一定要做到。 1. 睡眠要充足,睡眠時間過短會讓身體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大腦休息排出有害物質,而睡眠時間越少,頭腦老化的速度就越快。 2. 健康飲食拒吃油炸物,長時間的錯誤飲食會造成身體的營養不均衡,除了心血管疾病,還會引起腦部萎縮,記憶力降低等風險。 3. 補充對的養分,醫生建議,藍莓富含抗氧化劑和維他命C,可以活化腦力增加記憶力,另外也可以多補充全穀類,如糙米,它擁有維生素B1、B6穩定神積極情緒。而鮭魚則擁有Omega3 不飽和脂訪酸,保護心血管之外也能保持腦袋靈光健康加分。
確診遍地開花防不勝防 更可怕的是 確診後即便康復 還有可能有「長新冠long-COVID」後遺症⚠️ 到底患者要如何加速復原、並減少後遺症的干擾並維持健康不再度中標呢? 發現萬年不敗的長青飲食 地中海飲食 對提升保護力、提供大腦需要的營養素、減少後遺症症狀都很有幫助! 但很多人覺得這種飲食方式跟東方人吃飯的感覺很不一樣⋯ 今天營養師就奉上👩🏻‍⚕️ 台版地中海飲食 這樣吃 ! 台版地中海飲食好處多!像是: 1.不用刻意節食能幫助減重 2.降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風險 3.預防心血管疾病 4.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抗氧化、降發炎) 5.保護腦部,減少憂鬱、失智的風險 至於怎麼吃呢?建議: ✅ 每天吃:大量蔬果+未精製全榖雜糧 提供身體大腦足夠維生素B群、C、植化素 可以把白飯改全穀飯 吃飯配菜的感覺改成「吃菜配飯」 ✅ 每週至少吃兩份:魚貝類&豆製品 優質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尤其白血球和抗體)主成分 像是豆腐、豆乾、豆漿一週最少要吃到兩份 魚貝類屬於白肉海鮮可以攝取到礦物質鋅、增強免疫細胞的能力、也減少易發炎的飽和脂肪酸攝取! 每週適量吃:蛋、白肉、乳製品(特別是優格與起司) ✅雞蛋裡的卵磷脂是大腦、神經系統重要營養素 所以蛋黃記得要吃掉。 ✅優格、優酪乳、起司乳酪的益生菌鞏固腸道及免疫功能健康👍🏻 ✅ 油脂選 不飽和脂肪酸:魚油、亞麻仁油、堅果類 提供DHA及EPA 幫助健腦、降低體內慢性發炎 ✅適量喝茶 攝取兒茶素 可以多喝綠茶 習慣喝比較大量的人不用泡太濃 或可以選擇有標示兒茶素含量的茶飲品。 兒茶素能防止病毒跟黏膜細胞結合 起到阻擋的作用!(而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 除此之外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意一些小撇步 來幫助康復更快速並且減少再中鏢的機會: ✅喝夠水 幫助代謝:每日至少1500-2000cc ✅身心健康:規律運動、適當休息、保持愉悅 ❌:少吃高飽和脂肪與甜食:減少發炎體質 至於什麼是「長新冠」?我們又稱:「COVID後症候群」 也就是指第一次感染covid-19至少一個月後 仍持續復發、衍生慢性健康問題的後遺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之定義為:持續2個月以上且無法解釋的病理症狀 而微血管損傷、代謝系統異常、先天免疫缺陷、神經系統受損的人 通常比較容易長新冠😥 如果你有以上情形 務必更加注意 通常長新冠常見症狀有: ⚠️極度疲倦、疲勞感 ⚠️喘不過氣 ⚠️胸痛、胸悶 ⚠️腦霧、思緒不佳 ⚠️失眠 ⚠️心悸 ⚠️嗅味覺改變 ⚠️關節疼痛 ⚠️噁心嘔吐 ⚠️耳鳴 ⚠️心理狀態不佳 (焦慮、憂鬱) 目前我們仍然抓不透狡猾的病毒 會在我們體內留下什麼威脅⋯ 所以提醒大家 平時一定要記得將口罩戴好、勤消毒、飲食營養均衡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 !一起加油關關過! 另外 不論是正在修復中的確診者、或擔心後遺症的解隔復原者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及癒後健康關鍵! 如果真的不小心確診 請謹記以上營養原則並搭配多活動、多休息 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 避免長新冠 也記得要施打疫苗 維持一定程度的保護力唷!
隨著新冠疫情進入第四年,確診痊癒病例增加,下一波值得關注的是確診痊癒後衍生的新冠長期後遺症,也稱「長新冠」。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1年公布的臨床定義,症狀出現在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並持續2個月以上,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的病理症狀為「長新冠」。 世衛組織也估計大約會有10%-20% 的新冠感染者會有長新冠。 今日(6/9)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記者會公布「長新冠」最容易發生的症狀,如:焦慮、呼吸困難、靜脈血栓等。 對於「長新冠」目前還沒有完全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方法,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有開設長新冠、染疫後康復者的醫療整合計畫,提供整合性醫療,減少康復者跑各類門診就醫的困難度。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冠康復者門診是由胸腔科、復健科等相關科別組成的醫療團隊,只要民眾有掛門診,就可獲得一站式的整合醫療服務。 圖片來源:衛服部
本土確診者每天新增上萬人,疫情大爆發以來不少輕症或無症狀者已經解隔回到工作崗位,但要回到正常的生活,恐怕沒那麼簡單。 外國有研究發現,約7成6的確診者呈現輕症,不需要住院治療,但卻有4成的康復者,長期出現3種後遺症,類似狀況也被稱為「長新冠」。 有1名網友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透露,自己確診1週後痊癒,但最近感覺很容易疲倦,明明已經睡很久了,起床後還是很疲倦,大家會這樣嗎?不知道要多久才會改善?自己懷疑是否和後遺症有關。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統計,確診者出現後遺症中,以「喘」最多,其次是健忘、疲勞,且隨著Omicron變異株出現,染疫者後遺症以「疲勞」為多數。 另有1名年輕女性出現失眠症狀,從來沒有無法入睡、失眠問題的她,竟在確診康復後,依照正常作息在晚間準備上床睡覺,發生翻來覆去無法睡著的問題。 而有些確診康復者可能沒有發現自己變的比較容易喘,而是身邊的職場同事或親友提醒,開會、與人交談時呼吸聲變得比較大聲。康復後的確診者要重新開始規律運動,要特別注意呼吸調節和運動強度;也有為數不少的康復者常常覺得喉嚨卡痰,有老痰咳不出來的感覺。 中醫師吳俞璇在臉書分享透過穴道按摩、茶飲保養、藥浴、精油嗅吸及飲食可以減緩症狀。可以按壓為肺部補充能量的穴位腎關穴、肺心穴、內關穴;飲食上注意攝取多樣化,熱量低、纖維多、富含多種植化素與抗氧化力的蔬果、優質蛋白質,並減少精緻糖份與高油脂類食物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