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要求產險公司在6月30日之前完成所有在途保單的核保工作,產險公司配合照辦,但「完成核保」不等於「完全承保」;產險公司還使出一招緩兵之計—「照會補件」,既不同意承保,也不拒絕承保。 金管會保險局作為產險公司的主管機關,也不管產險公司到底承保多少防疫在途保單、拒保多少在途保單,在立委高嘉瑜詢問時,竟然表示,並沒有掌握產險公司承保或拒保的統計。 就在金管會宣布產險公司已完成所有在途保單核保工作後,陸續有防疫險保戶投訴遭到產險公司以「重覆投保」之名拒保,還有許多接到「照會補件」的保戶,至今沒有收到產險公司後續處理通知。 防疫保單之亂並沒有在6月30日之後終結,而是持續延燒。 高嘉瑜指出,6月30日金管會宣布「所有保防疫保單已完成核保」後,社會大眾對於防疫保單的關注度也隨之下降,但事實上,仍有許多保戶向她反應:「全部核保完畢根本是騙人!」 據高嘉瑜了解,和泰產險至今仍有許多保戶尚未收到核保簡訊;而富邦產險亦仍以「要求照會補件」為由不斷拖延核保進度,更遑論「居家照護用藥限制」、「違背承諾拒絕複保」等爭議也尚未被解決。 高嘉瑜7月12日去函金管會,請保險局代為詢問各保險公司:「總計有受理並進入核保程序的防疫保單共有幾張?其中拒保的又有幾張、拒保率如何?」金管會15日只回覆:「未針對受理承保情形及拒保情形進行相關統計。」換言之,在途保單有多少被承保,有多少被拒保,金管會根本沒掌握,如此一來,產險公司在6月30日之前「完成」核保,對於保護保戶權益有何助益? 高嘉瑜質問,堂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難道都不用為了維護民眾的權益,主動去了解、並檢視這些拒保的狀況有沒有違法嗎? 高嘉瑜批評金管會,反其道而行,自己放棄權利、任憑業者擺爛、完全不想監督,如此一來,民眾還能指望誰來替他們的權益把關?還是說,金管會保險局只是虛名,應該改稱為「保險業者保護局」呢?
台灣防疫保單之亂竟然登上國際媒體版面,《華爾街日報》形容:台灣保險公司誤判疫情風險代價不菲,防疫保單如同「一場賭博」。曾經宣示「保險不是賭博」的金管會回應,年初已發函各家保險公司,要求他們注意防疫保單高額理賠的風險控管。 《華爾街日報》指出,台灣的保險公司去年銷售了數百萬張防疫保單,承諾賠付新冠感染者的相關支出,這些保險公司一度認為自己能大賺一筆,然而,隨著新冠病例激增,防疫保單的理賠總金額可能超過14億美元。 金管會21日公布的數字也證實了外媒的擔憂:防疫保單今年以來承保376萬張,保費收入35.6億元,但截至6月20日,理賠31.5萬件,理賠金額累計達到112億元,理賠金額已經是保費收入的3倍多。 目前,防疫險理賠金額每周已達28億元,對於記者追問「是否已進入理賠高峰期」,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未正面回應,只表示,目前來看理賠金額已經來到高峰也沒錯,但民眾申請理賠有遞延情況,所以還要觀察後續情形。 林志憲接著表示,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愈來愈高,金管會有關注保險公司現金流量的問題。 回顧5月31日的金管會例行記者會,品觀點曾提問:萬一去年7月疫情未平息,台灣各產險公司賣出的400萬張保單、每張賠10萬,4千億理賠金,產險公司賠得起嗎?如果知道賠不起還賣防疫保單,那與賣簽賭單有何不同? 林志憲當時回覆稱,「保險絕對不是賭博。」 對於外媒20日也形容防疫保單如同「一場賭博」,林志憲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中回應,金管會年初就針對14家保險公司發售的37張防疫保單,發出20件公文,要求他們按當時的疫情去審視風險,有些保險公司因此下調理賠金額。 對於保戶質疑,由各產險公司自行公布客訴處理資訊,恐有造假之嫌,例如富邦產險官網21日上午公布尚未處理的在途保單數量還有46.3萬件,下午就更新為24萬件。 林志憲則回應稱,富邦有24萬件在途保單,算蠻多的,至於產險公司的客訴資料來源除了自身管道外,還有地方消防官及金融評議中心兩個管道,但金管會並不清楚地方消防官提供的客訴資料。 林志憲表示,對於各產險公司公布的客訴件數,金管會自有監控機制;但在記者追問時,他又拒絕保證各產險公司自行公布的數字一定正確無誤。
水退去才知道誰沒穿褲子,在此次防疫保單之亂中,富邦產險是網路負面聲量最高的產險公司(見6月14日品觀點與源大數據調查);相反的,水退去才知道誰有穿褲子,那家產險公司最勇於承擔、最維護公司形象。 源大數據uMiner輿情分析平台分析3月1日至6月15日國內主要網路社群平台(包括網路新聞、Facebook、PTT等)發現,在防疫保單之亂中,6家接單最多、被討論最多的產險公司中,新安東京是唯一正面及中立聲量超過負面聲量的。 在12家賣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中,新安東京吃的防疫保單數量及預估理賠金額居第三位,被保戶投訴的件數也居第三位,截至6月19日,有290件客訴。 圖1:[防疫保單亂象]各保險機構正負面聲量(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源大數據提供) 但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新安東京的客訴處理進度已達72%,最被保戶批評的在途保單,處理進度也達到93%,在保單數量及理賠金額高居第三的情況下,新安東京的處理方式顯得特別有誠意。 相較之下,防疫保單銷售龍頭富邦產險截至6月17日,尚未處理的在途保單還有46.3萬件,等於還有半數的在途保單未處理,其官網也未公告在途保單的處理進度及客訴的處理進度(也就是已處理案件的占比)。 面對保防保單爭議,「第一時間出面承擔」是新安東京能在這次危機中獨善其身的關鍵,作法值得其他產險公司效法。 圖2:[防疫保單亂象]解析新安東京正面聲量來源(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源大數據提供) 源大數據營運總監林啟耀指出,在這次防疫保單之亂中,新安東京出現4次聲量高峰,其中獲得明顯正面聲量的時間段,第一次是5月中旬,在富邦拒賠重複投保時,新安東京宣布不跟進、照常理賠;第二次是5月下旬,在同業拒賠陪同隔離時,新安東京宣布放寬。 比較值得觀察的是,不跟進富邦拒賠重複投保的兩家產險公司,除了新安東京,還有和泰,但和泰卻沒有贏得像新安東京那樣高的正面聲量。 圖3:[防疫保單亂象]網友對新安東京正面聲量內容(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源大數據提供) 林啟耀分析,可能是新安東京第一時間就出面表態,搶占先聲;其次,不知為何,媒體在批評富邦時,都喜歡以新安東京作為對照組,突顯了新安東京的正面形象,連帶影響網路的討論風向。 可以說,雖然,新安東京和其他產險公司都在此次保疫險理賠中虧了錢,但卻贏得形象,對以後的業務大有助益。 林啟耀分析,從網路內容分析,網友對於新安東京在這次防疫保單亂象中的作為,有不少是以「了不起」、「負責」、「霸氣」、「謝謝」、「保起來」、「以後保新安」等字眼來描述,可見新安不跟進拒賠以及率先放寬理賠陪同隔離的相關訊息,都讓網友對這個品牌留下非常正面的印象。 圖4:[防疫保單亂象]主要討論議題(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源大數據提供) 最後,分析防疫保單之亂的焦點議題可以發現,重複投保的問題最大、爭議最多,因此引起的討論聲量也最高;林啟耀分析,其他焦點如0+7、數位健康證明、快篩陽理賠,明顯與中央調整防疫政策有關,但重複投保被拒,就跟防疫政策無關,更多是產險公司的誠信問題,民眾當然也最不爽。
防疫保單爭議不斷,立委要求金管會的金融評議中心公布各產險公司的客訴數字,讓消費者公斷;但結果卻是,評議中心只公布客訴總數,不公布個別產險公司的客訴數字,由各產險公司「自行」在官網公告,完全失去讓消費者公斷的原意。 在6月1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因為記者詢問,金管會才透露,有要求各產險公司在自己官網上公布客訴數字,但金融評議中心只公布客訴總數,不公布個別產險公司的數字;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這種作法已符合5月25日立法院財委會的提案要求。 上金融評議中心官網的防疫保單專區可以發現,截至6月1日,今年防疫保單客訴高達2941件,是去年一整年(189件)的15倍;還在處理中的客訴多達2550件,換言之,86%的保單爭議還未解決。 再到各產險公司官網找客訴統計數字,通常都藏到首頁的4、5層次目錄中,搜尋並不容易。 在銷售防疫保單最多的5家產險公司中,富邦產是「客訴王」,客訴2153件,比其他4家產險客訴總數還多;2153件客訴中有非理賠案件2047件,占比95%,可能都是來自續保、核保等非理賠爭議。 其他4家產險的防疫保單客訴數量依次是:和泰782件,其中非理賠案726件,比例為92%;第三是新安東京,255件;國泰世紀157件;中信產77件。 立委高嘉瑜表示,之前行文金管會要求評議中心匯整並公布個別產險的客訴數字,就是希望透過消費者的力量來監督產險公司,但金管會的作法顯然沒有站在保護消費者的立場上,而是站在維護產險公司的立場,再次突顯金管會在此次防疫保單之亂中的不作為、卸責、缺乏擔當。 高嘉瑜也要求金管會匯整並公布各產險公司的防疫險理賠標準,例如居家照護的用藥範圍等,但一直沒得到金管會的回覆;結果就是產險公司各自解讀,保戶只能自力救濟、有吵的有糖吃,產險公司完全喪失公平待客的原則。 金管會要求各產險公司必須在6月30日之前完成所有在途防疫保單的核保,主委黃天牧還強調會「每周」督促、了解產險核保進度,但截至目前,12家產險公司中,仍然只有2家完成核保,但金管會也不願公布公司名稱。 金融評議中心不公布個別產險公司客訴數字,是根據《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的規定,金融消費爭議當事人(保戶)和他方(產險公司)於爭議過程所提出的相關資料,需經他方當事人同意,才能公布。 為此,立委已要求金管會研議修法,金管會則回覆,「帶回討論」。
買保險不是簽六合彩,產險公司也不是賭場,但一場防疫保單之亂下來,百萬保戶發現:想拿到產險的理賠金比拿到賭場的賭金更難;賭場還有黑道大哥在管,產險公司的「老大」——金管會卻不管事。 5月31日,在金管會的例行記者會上,品觀點提問:萬一去年7月疫情未平息,台灣各產險公司賣出的400萬張保單、每張賠10萬,4千億理賠金,產險公司賠得起嗎?如果知道賠不起還賣防疫保單,那與賣簽賭單有何不同? 當天,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回覆稱,保險絕對不是賭博。但遭到產險公司百般刁難的防疫險保戶感受可不是這樣。 據富邦防疫保單的續保戶反映,富邦曾在4月26日發表聲明稱,4月20日(含)收到公司寄發之續保通知書且公司已收取保戶之保費者,保險契約確認成立;但她在4月18日就已經簽了續保通知書,而且已經簽了信用卡扣款同意書,富邦業務收到後,卻一直沒有給要保單,幾次追問,業務都推說,已經把相關文件都交給公司,但因為量大,公司需要時間核保,結果到現在都沒下文,再問業務員,都不接電話了。 這位保戶的遭遇並非個案,因為直到5月底,還有100多萬張仍在核保中的「在途保單」,其中大部分就在富邦產手上。雖然金管會已限令12家銷售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必須在6月30日之前完成核保,但何謂「完成」?如果產險公司還是告訴保戶「你的投保逾期了」,保戶要找誰去討公道? 自己的權益自己救,在防疫保單之亂中持續報導、持續維護保戶權益的「品觀點」即日起展開「為百萬保戶爭權益!金管會責無旁貸!」的網路連署運動,並且得到不分朝野的各級民代支持。 連署書指出:「面對COVID-19民眾因對未來感到恐慌而購買防疫險,原本想買份安心,如今卻變成亂源,負責監管保險公司的金管會理應背負起責任,為民眾把關每一份保單的後續理賠。」 連署書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別讓防疫保單成為壓垮民眾對金管會信賴的最後一根稻草。」 簽署此連署書,要求金管會協助百萬防疫險保戶維權 https://www.pinview.com.tw/insurance/
談到防疫保單之亂的原因,產險公司和金管會都推說,「疫情突然爆發」、「防疫政策改變」,但1、2月歐美疫情再起、2、3月新加坡、韓國疫情接著爆,產險公司卻還在大賣防疫保單,金管會也未提前示警。 曾任金管會主委的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指出,防疫保單之亂讓我們看到一個嚴重問題,眼見歐美星韓接連疫爆,產險公司在3月中到4月初還在大賣防疫保單,連最基本的風險控管都沒有做好;本來以為金管會能做好對業者的監管,結果也沒做好。 5月疫情爆發後,確診人數飆升,防疫方向由清零轉向共存,連帶調整防疫規範,例如PCR改為快篩陽即確診、確診者同住家屬自選0+7或3+4居隔;曾銘宗指出,這些改變涉及醫療行政業務,衛福部、金管會、產險業應該事先協調,但顯然沒有,以致出現防疫保單之亂。 由於專責病房不足,輕症改居家照護,沒有「住院」事實,不符合理賠條件;在居家照護認定等同住院後,用藥又成為「住院」必要條件,但如果專用藥不足,病患拿不到專用藥,是否符合「住院」標準等。 曾銘宗認為,衛福部、金管會、產險公司都應事先協調、統一對外公布,如此一來,就不會「一關卡一關」,讓爭議越演越烈。 曾銘宗重申,居家照護理賠(如按住院費用1/3或1/2)、理賠限定用藥種類、快篩陽理賠是否需要醫師診斷書等爭議,都應該由衛福部、金管會出面與產險公司協調,以維護保戶權益。 對於產險公司技術性拒保一事,曾銘宗認為,只要收了保單,產險公司就應該承保,不能像某些產險公司借口「現金繳款」就承保,「信用卡扣款」就拒保。 金管會已要求12家產險公司在6月30日前完成所有在途保單的核保,曾銘宗指出,有些產險公司明明已宣布最後收件期限,但卻放任底下的業務和經紀繼續收單,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業務和經紀收了單,產險公司就應該承保。
5月疫爆,快篩亂、PCR亂、就醫亂……,沒想到防疫保單也來亂。為了重複投保被拒、居家照護不能理賠、沒有專用藥不能理賠,600多萬張防疫保單的上百萬保戶槓上12家產險公司;至於主管機關金管會保護保戶權益的作為,則讓人民失望了。 源大數據uMiner輿情分析平台分析國內主要網路社群平台(包括網路新聞、Facebook、PTT等)在3月1日至6月12日的討論內容後發現,在這一波防疫保單之亂中,民眾最不滿的當然是有賣防疫保單的12家產險公司,其中又以賣最多防疫保單的富邦產險,負面聲量最大;其次竟然是主管機關金管會。 富邦產負面聲量超過第二高的和泰產險甚多,這是因為富邦產收的防疫保單最多,同時100多萬張至今還在核保中的「在途保單」,也集中在富邦產手上。 圖1:[防疫保單亂象]各單位負面聲量(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源大數據提供) 源大數據營運總監林啟耀指出,由於此次事件的意見領袖多次點名富邦產帶頭拒接重複投保,造成其他產險公司跟進,以致重複投保爭議越演越烈,至今未解;特別是當部分產險公司聲明接受重複投保後,富邦仍不鬆口,因而再次被意見領袖點名;此外,大批網民上Google map,將富邦總部的名字改為「富邦產險輸不起總公司」,也讓富邦產成為此次事件的眾矢之的。 至於金管會成為僅次於富邦產的「第二大亂源」,林啟耀指出,部分原因是指揮中心從5月疫爆後接連調整防疫政策,例如匡列者自選0+7或3+4居家隔離、快篩陽即確診、數位建康證明取代診斷書等,都加劇防疫保單爭議,而金管會第一時間並未出面說明,被網友罵「神隱」。 圖2:[防疫保單亂象]金管會正負面聲量與原因(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源大數據提供) 之後,金管會出面說明,但因為態度稜擬兩可,反而被產險公司見縫穿針,結果又被網民罵「財團門神」;就以重複投保為例,根據保險法規,防疫保單屬定額保單,根本沒有重複投保的限制,保戶想買多少就買多少,但金管會出面卻加了但書,「如果產險公司有承諾」,就必須承保,結果就是產險公司借「承諾」的前提大作拒保,金管會也被牽連。 這次替防疫險保戶維權中,綠營立委、民代的表現勝過藍營。在統計政治人物粉專留言後發現,為民喉舌第一名是民進黨立委高嘉瑜、第二名是民進黨立委郭國文、第三名是國民黨立委李貴敏、第四名是民進黨立委林楚茵、第五名是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淑華。 圖3:[防疫保單亂象]政治人物粉專聲量(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源大數據提供) 高嘉瑜替防疫險保戶維權的形象突出,粉專聲量遠超其他政治人物;她批評富邦險「寧賠中、俄不賠台灣」、「當台灣人塑膠」;批金管會是防疫保單之亂的始作俑者、罪魁禍首,「從頭到尾沒擔當、沒肩膀、沒監管的態度,才會讓台灣的保戶和保險業者都身受其害」,都讓人印象深刻。 圖4:[防疫保單亂象]聲量趨勢圖(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源大數據提供) 綜觀防疫保單之亂的網路聲量變化可以發現,即使在疫情最緊急期間,防疫保單的爭議確實是民眾關心的議題,特別是5月中旬,爆發產險公司拒收重複投保及拒賠選擇3+4居家隔離者後,網路討論聲量達到最高點;隨後,由於金管會出面表態,3+4理賠、快篩即確診、數位健康證明取代診斷書等爭議陸續解決,防疫保單的討論才逐漸降溫。 但據林啟耀分析,防疫保單之亂討論熱度下降,與意見領袖減少批判聲量、媒體帶風向(例如理賠造成產險公司曝險)、6月財報季到(民眾開始關心上半年產險公司的虧損對金控獲利的影響)等因素有關;但由於重複投保的問題至今未徹底解決,而金管會要求產險公司完成核保的期限是6月30日,屆時恐將再次引發另一波討論高峰。
隨著新冠確診及死亡人數暴增,輿論有關防疫保單的報導開始出現「產險賠不起」、「理賠會造成產險倒閉」、「巨額虧損會造成台灣金融風暴」的「警世危言」。主管機關金管會的回應更助漲這種氛圍。 5月23日,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立委賴士葆估算,若以金管會公布的防疫險有效契約760萬件,乘以衛福部推估高峰確診率15%,再乘以目前平均每張防疫險理賠金額約3.6萬元,整體產險業總曝險約在410億元;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則回應稱,金管會內部約每兩周就估算一次,目前估算的數字比這高。 目前賣防疫保單的12家產險公司,背後大都有金控富爸爸撐腰,這410億的理賠金當真就賠不起?賠了以後,就會引起台灣的金融風暴,所以上百萬保戶應該「共體時艱」? 2021年防疫保單保費收入達71.56億元,理賠不到23億元,換言之,除了苦主台產外,台灣各產險公司從防疫險賺了至少48億元。立院財委會委員張其祿指出,產險公司只說今年防疫保單會賠,卻不提去年防疫保單賺錢,而且各產險公司背後都有金控公司撐腰,現在也都表示會增資因應理賠的資金調度,所以不存在賠不起的問題。 張其祿還調出2021年下半年各產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RBC)指出,各產險公司的RBC最低是284.43%,最高是755.49%,換言之,產險公司至少有兩倍以上的資本額可以理賠防疫保單,所以根本沒有賠不起的道理;加上還有金控富爸爸的奧援,張其祿指出,即使防疫保單的總曝險金額是410億,也絕對不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防疫保單的風險,泰國已有前車之鑑,2021年底至2022年初,16家販售防疫保單的泰國保險業者當中,已有4家宣告破產,因此當5月疫爆,張其祿就與立委鍾佳濱、高嘉瑜連署要求金管會:1.調查保險保單數量、再保險情形;2.督促產險業進行壓力測試,並擬定不同理賠率下的理賠、準備金動用、增資對策;3.提出「防疫保單理賠實質審查指引」。 張其祿批評產險公司的投機作法,即使去年出現台產防疫保單認賠下架的故事,其他產險公司的對策只是把保費由500元增加到1千元,再把理賠金由10萬元降至5萬元,完全沒有煞車的打算;因此當確診人數暴增後,產險公司就賴皮、願賭不服輸,「既然把保險當成作莊,怎能不認賠」,張其祿說。 張其祿提醒金控及其所屬的產險公司,台灣政府過去一直扶持金融業,每逢國內外金融危險發生,政府首先就是降金融營業稅,等於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金融業;現在遇到防疫保單理賠,金融業卻以各種借口拒絕投保、拒絕理賠,這種作法對得起社會大眾嗎? 就以拒絕重複投保為例,張其祿指出,防疫保險是定額保險,根本沒理由不能重複投保;既然產險公司用賣樂透的方式推銷防疫保單,怎會有買家想下10注,莊家只准1注,或是買家中了10注,莊家只賠1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