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起,網路瘋傳一段視頻:一對住在上海的年輕夫婦,被一群警察圍住強拉他們去隔離,男子不從,警察威脅:「如果你拒絕被轉運,將會受到治安處罰。處罰以後,要影響你的三代。」不料男子卻說:「這是我們最後一代!」 一段反映上海人因為封城而對未來絕望的視訊對話,挑起許多人的情緒,同時也反映出大陸年輕一代「不婚不育」的心態。 美國《華爾街日報》最近也發現,由於疫情的衝擊,年輕大陸人不婚不育的情形更嚴重;許多人在圍城中只想著「潤(run)學」,要如何逃離封城的困境,至於結婚和生育,在人生規畫中的排名就進一步往後拖。 「我們是最後一代」的想法並非個案,在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首先打擊到結婚的意願,接著又打擊到生育下一代的意願。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20、2021連續兩年,中國結婚人數和出生人數雙雙屢新低。(見表) 台灣的情況比大陸更慘,不但2020、2021連續兩年結婚和出生人數雙雙創新低,而且自2020年起連續兩年人口呈現負成長,也就是死亡總人數高於出生總人數。 而且,2021年,美國中情局發表的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其中台灣的生育率竟然在全球22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倒數第一,生育率只有1.07,也就是一位台灣婦女一生只生1.07個小孩。 疫情下台灣結婚人數減少有一個原因就是:異國婚姻因為各國防疫限制而更加困難,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台灣異國婚姻登記率減少1.1萬人、跌幅50.1%,2021年再減2千人、跌幅22.8%。 最近兒童染疫死亡,孕婦染疫母子雙亡新聞頻傳,再加上經濟大環境欠佳,也讓不少年輕夫婦打消生育的想法。
雖然有來自境內外的強烈批評,中共的清零政策似乎並未鬆動,現在不但上海尚未解封,就連北京也開始局部動態封城。 上海自3月28日正式封城至今已經2個月,官方宣稱5月22日起恢復部分公車及地鐵運輸,但當地台商反映,根本就沒解封。 一位在北京陸企工作的台幹小方(化名)今年初因為辦活動到了上海,結果就遇上上海封城,雖說官宣封城時間是3月28日,但他住的小區自3月18日就封閉不准進出;5月22日,小區開放讓房客可以離開小區,一戶只能一人,一次四小時。 由於擔心開放後,小區又出現陽性,接著小區又封閉,小方決定返回北京。 小方詢問小區居委會想要離開上海,但條件非常嚴,等於間接被拒絕;5月21日又問了一次,沒想到居然很快獲准,就是離開小區時必須簽一份承諾書,重點是離開後,在小區解封前不得回來。換言之,如果無法順利登機,小方就必須在上海找地方過夜了。而目前,上海飛北京,一天只有一班,下午三點起飛。 機票也不是想買就能買到,小方的大陸朋友想買,購買系統都顯示「無法購買」,原因不明;或許,他用的是台胞證,才能順利買到;此外,要回北京,手機上的北京健康寶還必須「未見異常」才能通關,有不少人就因為彈窗而無法離開。 小方抵達北京首都機場後,人是被「閉環運送」,由北京居住地派人到機場把他接走,但免費;如果北京沒有住所,就是統一集中隔離住在酒店,要付費。 小方已經回到北京家中隔離,而且天數減為7天。不過,北京現在開始分區動態封城,小方也有可能逃離上海圍城後,又陷入北京的封城陷阱中。 上海只復工不解封,北京則是暗中動態局部封城。像北京台商石小姐住的小區,從5月20日早上開始,以前臨時搭建的篩檢帳篷竟然變成兩間小屋,這意味北京開始常態性核酸檢測;就是到北京任何地方,都要出示手機健康寶上的48小時核酸檢測陽性證明。 這也代表,北京市民現在如果要出門,就必須每兩天做一次核酸檢測,讓健康寶呈現陽性證明;即使不出行,不去做核酸檢測,手機健康寶變成黃色後,再想要銷案就非常麻煩。 現在的北京,大約只要走150公尺就有一個核酸檢測點,就像石小姐住的小區一夜之間多了兩間白色小屋,就是常設的核酸檢測點,她去檢測,發現兩個房間都有空調,坐在裡面的大白(醫護)不會日曬雨淋,可以長期抗戰。 石小姐發現,新的防疫政策正在實行,北京不用封城,只要居民天天檢測,就是人為的天羅地網,誰也跑不掉,不檢測就只能宅在家,哪裡也別去;她聽廣播說,這個方法可能會推廣到全中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上班族、上學族麻煩就大了,因為核酸檢測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了。 不過,上海、北京的持續「封城」清零已經重傷到中國經濟。為此,國務院在23日的常務會議公布33條穩經濟政策後,25日又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大陸媒體估計有超過10萬人參與,形容規模之大「十分罕見」。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會上表示,自4月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面臨的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各地須努力確保今年第二季經濟合理增長,並實現失業率盡快下降,又要求國常會宣布的穩經濟一攬子政策(33條),要在5月底前推出實施細則。
俄烏開戰前的2月份,俄國總統普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宣稱雙方夥伴關係「沒有止境」;然而,自俄烏開戰以來,中國除趁機搶購因制裁而滯銷的俄國糧食及石化能源外,並沒有實質經濟援助俄國。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諮詢顧問陳松興29日在基金會的線上講座中,談「地緣政治下的國際政經情勢解析」,會後接受「品觀點」專訪時;他表示,中國將以穩經濟為優先,這將制約援俄的彈性。 4月5日,世界銀行將中國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由5.4%降至5%,最壞到4%;國際貨幣基金會4月19日則將中國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調降至4.4%。 陳松興指出,這只是世銀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這類官方機構的保守預測,國際投行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調得更低;4月19日,瑞銀將預測由5%降至4.2%、渣打由5.3%降至5%、巴克萊由4.5%降至4.3%。 陳松興指出,上海封城重創供應鏈也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他舉29日「新農快運」的媒合平台,有將香蕉從南京江寧運到上海閔行的貨車需求,一趟開價已達10300元人民幣,是封城前的10倍,但仍然沒有司機接單;還有一單從鹽城東台運西瓜到上海浦東的需求單,開價一趟14500元人民幣,一樣沒人接單。 不但,上海與鄰近省份的城際物流中斷,上海封港也造成國際物流塞港,大批貨船滯留在外海等待裝卸貨,塞港情況從定位APP也是一目了然。 陳松興還舉「外來戶籍人口城鎮失業率」和「本地戶籍人口城鎮失業率」指出,雖然中國公布的失業率通常都是低估,但從疫情這兩年的每月走勢圖分析,還是呈現惡化的走勢,馬上6月份就有數百萬高校畢業生開始找工業,失業問題更將惡化。 另外,從2021年每個月的人民幣貸款增量看,也是呈現下滑趨勢,如果將觀察期接長到2006年,則這兩年的下滑趨勢就更加明顯;陳松興指出,貸款增量反映經濟走勢,去年大陸金融被房地產重創,中國央行為了避免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在全球開始升息之際,反而是反向操作,調低存準率的同時,又增加廣義貨幣(M2)的投放,目的當然是救經濟。 由於年底即將舉行中共二十大,習近平也要爭取連任,穩經濟就成為重中之重,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絕對不敢輕易經援俄國而遭致西方的制裁。 就在3月18日中美元首視訊會晤後,中共對於俄烏戰爭的立場開始轉變。習近平2月4日與普丁在北京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中俄「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但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在3月24日香港鳳凰衛視播出的專訪中卻宣稱,「中俄之間合作沒有禁區,但是也是有底線的。」 秦剛還強調,俄烏衝突對世界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目前中國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這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需要集中精力促進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秦剛的談話為中俄關係劃了底線,就是不能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不能影響習近平連任中共總書記。
上海是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全球第三大貨運機場,3月28日起的封城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持續擴大中。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最近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都是3.6%,較1月份的預測分別下調0.8和0.2個百分點,這是該機構今年第二度調降預期。今年中國及美國的增長預測亦分別降至4.4%和3.7%。 IMF指出,目前,全球經濟前景嚴重惡化,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危機降臨之際,全球經濟尚未完全擺脫新冠疫情實現復甦;甚至早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由於供求失衡和疫情期間的政策支持,許多國家的通膨率已不斷上升,這促使央行收緊貨幣政策。 IMF又說,中國最近實施的防疫封鎖措施可能會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新的瓶頸。 上海封城對於因為疫情而「柔腸寸斷」的全球供應鏈無疑又補了一刀。 世界銀行總裁 David Malpass13日曾表示,烏克蘭戰爭和中國為應對新冠疫情實施的封城措施,正進一步影響世界的復甦;跨境貿易對全球經濟仍然很重要,中國做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在商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Malpass也呼籲中國放棄清零政策;他強調,中國需要成為全球貿易系統中,其他國家共享的價值系統的一員,但他「不知道這是否會實現」,因為在中國政府的動態清零政策下,上海正在實施前所未有的封城措施,並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重大衝擊。 最後,他還強調,世界各國正在努力使供應鏈多元化,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可能對大家都是好事」。 在北京中央的支持下,上海開始局部復工,並協調其他省份減少對上海間物流的干擾,但在地方保護主義下,鄰近省份反應冷淡。 為自保,上海市開闢「長三角重要物資應急保供中轉站」,保障與鄰近省份浙江、江蘇的物流暢通。 據中國媒體報導,在新的運送路線排定後,首輛貨車於18日中午從上海嘉定安亭中轉站開出,經高速道口驗證相關證件及通行證後,由交警引導,下午兩點抵達杭州中轉站,進入站內消殺、裝貨並進行抗原核酸雙檢,下午五點,貨車返回安亭中轉站進行無接觸卸貨。 長三角貨運中轉計畫已建置4個中轉站,上海2個在嘉定、閔行;浙江2個在杭州、寧波;江蘇2個還在組建中。計畫裡的中轉站將開放每天30輛20噸以上車輛的中轉,全程封閉式管理。 由於長三角中轉計畫目前還只是在試驗階段,貨運量很低,根本無法滿足當地企業的物流需求。
上海沒說錯,「世界需要上海」,上海封城所造成的經濟衝擊波已經遍及全球,美國政府、美國商會已經多次向中共當局喊話,呼籲取消清零政策;甚至中國地方政府也透過外媒、社交平台放出「解封」的空氣。 17日,路透引用消息人士說法報導,上海將於20日實現「社會面清零」(非封控區不再出現確診),當天,一份號稱「20日清零」的文件也透過微信平台流出,而且沒有被中共網管刪文;但18日上海新增確診高達2萬5千多人,比前一天還多,「20日清零」可能只是地方政府刻意帶風向。 上海封城衝擊最大的中國外商也開始行動,美國、歐盟、日本的商會代表18日會見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討論中國清零封城措施對外商的影響;早在4月8日,中國歐盟商會已致函中國國務院和副總理胡春華,說明中國防疫措施對歐商的影響,並呼籲中國調整防疫措施,特別是對物流、供應鏈的嚴重干擾。 綜合中國外商近期針對上海封城所做的報告,51%的德國公司的物流和倉儲以及46%的德國公司的供應鏈完全被中國目前防疫所擾亂;中國美國商會近期調查也顯示,因為上海封城效應,過半美商調降今年財測,還有16%的美商考慮撤離中國。 日本駐上海總領事赤松秀一15日也致函上海市防疫首長,反映上海日企因防疫措施面臨的困難,呼籲市府協助解決封城導致的經營困境。 但北京當局顯然並不理會各方「取消清零」的要求。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18日發表評論員文章,呼籲全民支持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防疫政策,顯示清零政策不會改變。 18日,中國國家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馬曉偉又在中共中央黨校機關報《學習時報》頭版頭條發文,題為「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他說,旗幟鮮明反對當前一些所謂的「病毒共存」等錯誤思想和「病毒流感化」等錯誤論調。 馬曉偉最後強調,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用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由於馬曉偉用「旗幟鮮明反對」的強烈字眼,至少在當前階段,「共存」的主張已經不是防疫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可以想見,在今年年底中共二十召開前,清零政策不會改變,最多只是地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第一季總體經濟數據,經濟成長年增4.8%,比去年第四季增長1.3%,但顯然沒有完全涵蓋上海封城的衝擊;據香港中文大學的預測,上海封城1個月,將使當地實際月收入減少54%,而中國4月GDP亦將較去年同期減少2.5-3%。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宋錚根據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國315個城市的卡車流量數據預測上海1個月封城對經濟的衝擊,如果北上深廣四大城市都封城1個月,中國4月GDP將折損8.6%。 值得一提,宋錚的報告是3月中旬完成,當時上海尚未宣布封城(3月28日封城),因此,損害恐有低估之嫌。 上海封城 中國復工不樂觀.(中國國家統計局) 仔細分析,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的數據,仍然能發現封城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就像「規模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去年一路下滑,到去年10月才逐月回升,今年1、2月達到7.5%,但3月又跌至5%,可以想見4月仍將下滑。 為搶救中國經濟,上海不管疫情仍在升溫(17日新增確診2萬2千多人),仍決定局部復工。上海市經信委16日公布最新《企業復工復產指引》,優先保障半導體、汽車製造等重點行業復工,並公布首批666家企業白名單,由官方協助穩定其生產,其中包括台積電、日月光等台廠。 路透也披露,上海市已設下4月20日前實現「不在隔離區外傳播」的目標,為復工鋪路。 即使有官方掛保證,以出口為主的台外商卻成為這一波封城的最大受害者,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外商(含港澳台商)3月份(工業產值)增加值年減1.1%,而同期,中國國企年增3.3%、股份制企業年增6.9%、私營企業年增6.0%。
上海嚴格封城防疫措施已擴大到周邊城市。台商聚集的蘇州市12日清晨宣布,由於近期連續出現多例新冠確診個案,轄下太倉市、昆山市、相城區、姑蘇區、蘇州工業園區所有居民開始進行核酸檢驗。換言之,這些區域暫時封城,所有工商活動停止。 由於上海疫情持續升溫,封城措施也沒有放鬆的跡象,美國國務院12日下令,駐上海領事館的非緊急政府雇員及所有家屬撤離;美國國務院的旅遊警示也點出,礙於中國地方政府「隨機執行地方法律及新冠相關限制措施」,呼籲要前往中國的美國公民事先要慎重考慮。 上海周邊的蘇州疫情並不嚴重,11日新増29名確診,但其中6人來自上海,因此,隨著上海疫情升溫,蘇州收緊防疫措施。 由於蘇州是台商中大型科技廠最聚集的地區,上海封城措施對台商的衝擊也最大。 一家在昆山生產連接器的上市電子廠負責人透露,上海3月28日封城後,工廠廠長原本和市政府達成協議,實施廠區「封閉管理」,工人食宿都在廠裡,以維持正常生產,但昆山市政府隨後宣布,4月2日至6日實施「封閉管理」(其實就是封城),而且立即將工廠車間貼上封條,禁止開工,讓台商措手不及。 昆山封城期限4月6日早就過去了,不但沒解封,現在就連蘇州其他地區都封城,特別是蘇州工業園區,許多大型台商電子廠就在裡面,12日的「全員篩檢」其實就是封城,不讓園區內的人員進出,現在也不知何時能完成檢測,何時能解除封鎖。 上海及周邊城市封城對台商的衝擊有多大? 根據金管會證期局11日向立委提供的數字,已知上海、昆山已有161家台商上市櫃公司停工,但皆已研擬因應方案,例如排程製造改變、或是委託其他協力廠商處理,目前沒有一家公司重訊說有重大影響。 但立委李貴敏質疑,上市櫃公司皆只揭露停工訊息,要是台商沒有老實交代對公司營運及生產的影響,若事後又發現有損失,金管會是否有實質性地調查,還是就任由各企業公告。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則是回覆,影響如何各上市櫃公司會自己判斷,只要符合揭露條件都要公布,若重訊揭露不實,屆時會請台灣證交所處分。可見長三角台商因為封城而受到的衝擊並未完整揭露。 另據中國美國商會4月1日公布的廠商調查,由於上海近期爆發疫情,82%的美國製造商稱,由於缺少員工和無法獲得原料供應,導致生產減緩或下降;54%的企業在疫情爆發後調降今年的營收預測。 這也許比較接近實情!
上海自3月28日封城至今已經16天,但疫情持續升溫,11日新增確診仍超過2萬3千人,因此解除交通管制仍無時間表。 10日有一位台商從上海浦西徐匯區搭機回台,他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上海回台灣攻略」,在返台的過程中只要一個環節出錯,人就動不了,可見整個長三角台商現在普遍面臨「進退兩難」的窘境。 「上海回台灣攻略」的貼文點出以下步驟: 一,航程:上海-香港-台灣 注意事項: a.要確定是「聯程票」,也就是在上海可以拿到2張登機證,行李直掛臺北的。 b.轉機時間只要24小時內,不出香港機場是可以不用隔離的。 c.核酸48小時的時間,只需要看「第一班」航空的起飛時間往前推即可。 #推薦國泰航空,班機目前都穩定飛,價格合理,建議下載「飛常準」APP,確認一下你所要訂的班機近期是否準時起飛。 二,到機場交通 可透過介紹尋找可信且有通行證的出租車司機,只要有通行證就可以跑整個上海市,備好48小時內「紙本」核酸,路上可能會有盤查。出租車用喊價的,價格很亂。 三,登機所需證明文件 與一般無異,但一定要出示「紙本」核酸檢驗證明,國泰航空不認「健康雲」APP,但有些航空公司可以接受,但在香港轉機台灣這段還是需要紙本核酸檢驗證明做參考。 四,如何出小區 這點真的各憑本事,貼文者剛好住的地方管理不很嚴格,報備一下要去哪裡做核酸檢驗就可以出門了;如果小區管理嚴格,建議先跟居委會溝通,以牙痛、頭痛、眼睛痛、心臟痛等就醫名義出門做核酸。 五,去那做核酸 建議去盤查一下或是打電話問之前做過的醫院,備選方案多找幾個比較好。 #貼文者是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做核酸,搜尋APP可以預約核酸時間,也可以下載報告,差不多10小時出報告,紙本報告沒有醫院章沒關係,有姓名、檢驗方式、證件號、採樣日期時間、檢驗方法即可,報告自行列印。 六,怎麼去醫院做核酸 勇敢走出去外面的世界,沒有人理你!公安也不會抓你!事先想好為什麼在外面走的理由就好。貼文者是騎單車去醫院檢驗核酸。 七,是否要24小時內抗原檢測 有一說是要上傳抗原檢測片照片到「疫測達」APP,貼文者出發前有上傳,但一路上都沒有關卡問過這個問題,所以不清楚是不是必要條件 住在浦西的台商秀出最近11天收到的4批免費政府補給品.(取自臉書) 另一位已經返回浦西的台商12日則在臉書貼文指出,11天裡已經收到4批政府送來的免費食物,但有防疫期間最稀缺的蔬菜,但政府的補給卻是不定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