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作戰進入困難期,死亡數在13天內翻倍、全球第2快,更有46%新冠死者在3天內死亡;就連「陳時中防線」(死亡率萬分之10)也被突破,來到萬分之10.5的新高。 「死亡數增加太快?我不認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是醫療量能不足,讓一些共病(如癌症、心臟病)患者得不到平時應有的照護而出現超額死亡。」 因此,陳秀熙認為,解封就在高峰時,現在就是將新冠由5類傳染病降為4類的最佳時刻,全面取消居家隔離,讓因居隔規定而喪失的醫療量能全部釋放出來,以便全力搶救新冠重症患者,即時有效地降低死亡人數。 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他「非常贊同陳教授的看法」,就是要讓新冠救治由公衛系統轉到醫療系統,公衛不要再用居隔等防疫規定來妨礙醫療系統即時救治新冠確診者。 早在3週前,陳秀熙就示警,此波疫情已讓70歲以上族群的死亡率(52.3/10000)高於同期背景值(23.9/10000),而且是在4/28至5/15短短兩周內飆高;當時他就建議指揮中心要盡快調整防疫政策,否則恐造成超額死亡。 陳秀熙10日再次強調,目前的重點不是死亡人數,而是居隔時間過長,造成醫療量只剩正常的1/2,甚至是1/3;因此,他呼籲盡快將新冠的傳染病等級由5類降為4類,等同流感,讓基層院所去治療新冠輕症患者;同時取消居家隔離,讓醫療人力全都投到防疫第一線。 當然,新冠防疫降級一定會有不同意見,陳秀熙認為,指揮中心可以跟人民講清楚降級的理由,同時也不需要去跟別國比;此時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去看確診人數,而是全力搶救重症、降低死亡人數。 那麼目前台灣的新冠死亡人數是否偏高?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拿「全球防疫模範生」紐西蘭與台灣比較後指出,死亡率是一個滯後指標,紐西蘭確診率在3月飆高後,死亡率會在一個高點盤整一段時間後再下降;其次,紐西蘭在確診高峰期1天死亡約30人,而台灣人口約為紐西蘭的5倍,高峰期的每日死亡人數有可能落在150人左右。 但由於台灣老年人的疫苗率覆蓋低於紐西蘭,因此近2天的每日死亡人數都高於150人,但洪子仁認為,這不代表台灣醫療崩潰,相反的,現在需要送新冠專責病房的急診患者都送得進去;而且,5月18日起65歲以上快篩陽就給藥、5月26日起全民快篩陽就給藥,都是正確的決定,死亡率可以透過即時投藥來降低。
端午佳節前,6月2日公布的單日中重症413人、死亡144人,讓人擔心連假後疫情是否會再度惡化。 防疫專家認為,單日中重症、死亡人數突然升高,只能反映前幾天確診高峰期,不代表之後死亡人數還會攀升。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根據日韓紐的新冠流行曲線,死亡高峰期會在確診高峰期後7到10天裡出現,持續一段時間,然後隨著確診人數下降,死亡高峰期也會過去。 據此推論,5月19日公布單日確診人數首次破9萬,至今約15天,因此才會出現單日死亡突然升高的現象。 由於台灣完整接種疫苗的比例已經超過八成,洪子仁指出,即使4月中旬至今暴增確診人數超過200萬,但目前的死亡率約在萬分之8左右,而去年5、6月疫爆,短短兩個月死亡率曾暴升到萬分之400多,兩者相差50多倍,因此民眾不必過度驚慌。 在全國民眾高度關心兒童染疫議題時,洪子仁還是希望國人能同時關心老人染疫問題,針對65歲以上的高危險群,若有症狀,即使快篩陰,也應該立刻做PCR,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投藥,有效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 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目前專責病床還是足以收治中重症病人,關鍵是要理順就醫的程序,像基隆二歲童找不到專責病房,就是因為找錯對象,地方衛生局根本無權調動新冠專責病房;因此,出現中重症情況時,首先要找的是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因為所有新冠專責病房都掌握在這個醫療網的跨區指揮官手上。
政治名嘴陳文茜和防疫名嘴林氏璧近日的一場論戰,讓大家赫然發現:11歲以下兒童竟然成為近期防疫政策鬆綁下的最大犧牲者,大多數人沒有打疫苗、也不能使用口服藥物。 陳文茜7日在臉書爆料,她的節目製作人有個九歲的女兒沒有打疫苗,最近確診,高燒40度、上吐下瀉,去醫院做PCR,結果醫院已滿,醫護無奈地叫她回家,因為九童兒童不符合住院資格。 這名九歲女童的母親只從醫院拿到一包普拿疼,沒有公告新冠治療藥瑞德西韋,更沒有醫界公認最有效、政府採購不足的輝瑞Paxiovid,這些藥物依據藥廠建議,都是一確診初期立即服用,才有療效。 陳文茜還說,在美國,Paxiovid一套五天劑量530美元,任何人確診,和醫師視訊問診後,處方簽即送到三大連鎖藥房CVS、Walgreens 、Walmart ,或是其他患者指定的藥房,患者即可領取。 陳文茜批評,台灣政府嚴格管制,忘記他們管制的是人民的一條命,規定只有住院者才可以享有以上藥物;但醫院飽和,無法收治,儘管病情嚴重,不只不給新冠病毒藥,上吐下瀉點滴也不能打,請回家,答案就是一包感冒藥包;醫護很親切,但政府就是玊,王説了算,錯了不可説,或是説了也沒有用:雖然我們以為自己住在民主社會:卻忘了,我們除了愈來愈堅定的台灣意識,其他公共政策品質,愈來愈慌亂離譜。 陳文茜的留言引起廣泛迴響,但林氏璧(本名孔祥琪,前台大感染科醫師)立即在臉書反批陳文茜:「政府做的不好當然可以罵。但文茜姊,您也罵的正確有水準一點。您根本對新冠用藥完全誤解。」原來,十二歲以上兒童才能使用輝瑞口服藥物Paxlovid;即使瑞德西韋,12歳以下兒童也只能使用針劑,而且必須住院注射治療。 陳文茜也於8日深夜透過臉書回應:「感謝指教」,並附上林氏璧給她的公開信全文。 陳文茜還是提醒:「台灣11歲以下小孩大多數還沒有疫苗可以打他們得病未必是輕症」、「Omicron和過去病毒不同,對不同年齡無差別攻擊許多無疫苗可打的小孩」。 指揮中心遲至5月2日才開始替6至11歲兒童打疫苗,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承認,11歲兒童的確是這波疫情下最危險的群體,他們什麼都沒有,沒打疫苗、沒口服藥可用、沒病床收治,成為防疫政策鬆綁下最大的犧牲者。 由於兒童用BNT尚未到貨,家長對於自己小孩打莫德納疑慮較多,加上各醫院收治量爆增,要安排醫護到校幫兒童打疫苗,目前也有困難。 蘇一峰指出,根據國外臨床研究,Omicron對於兒童的併發症大於Delta,特別是一些神經症狀,而且兒童罹患Omicron的中重症可能性也高於Delta,家長絕對不能輕忽。 蘇一峰指出,在這一波防疫政策鬆綁過程中,兒童成了被忽視的一群,按照目前醫院的新冠確診收治標準,一歲以上若是輕症是不能住院的,3至12個月的嬰兒則是要出現高燒不退的症狀才可以住院;因此,兒童染疫居家照護期間,家長們要格外留意。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自新冠爆發以來,兒童重症率、死亡率一直是比較低的,除非48小時高燒不退,並有抽搐、嘔吐等症狀才需要住院。 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則從公衛和醫療兩個角度來看兒童打疫苗的問題:從醫生和家長的立場看,兒童染疫、重症、死亡率都比成年人低,但打疫苗的風險卻和成年人一樣,因此,對於兒童打疫苗有較多疑慮。 但從公衛角度看,王任賢指出,兒童染疫後,新冠病毒停留在咽喉的時間相當長,即使本身重症、死亡率比成長年低,但傳染力不小於成年人,因此,衛福部早就應該給兒童打疫苗,要防止這一波疫情持續擴大,更應該加速替兒童打疫苗。
由於新冠肺炎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醫療院所一旦驗出陽性,除了必須在24小時內上報,還會被公布足蹤;隨著疫情猛爆,醫療院所開始不替門診病患快篩,或是直接給病患試劑讓他們回家自己驗。 台中基層醫療院所2日開了第一槍,披露目前「不篩不報」的現狀,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因此希望中央能看到基層現況,務實面對疫情已流感化的事實。 首任疾管局長張鴻仁指出,知情不報才違法,院所不篩所以不知,不知所以不用報,因此沒有違法。 新冠確診連日破萬,今日又新增2萬3千多人,張鴻仁指出,24小時內要上報確診案例讓基層院所壓力空前巨大,受到影響的人不只是確診者,還有接觸者要被匡列;小型診所假如有護士接觸居隔的小孩,也會被匡列而不能上班,如此一來,診所就因缺人而必須停診,「保護醫療量能」的願望就落空了。 有人質疑不篩不報會造成確診黑數,張鴻仁指出,有黑數才是新常態,只有像中國不惜代價才有可能進行全面篩檢,即使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像上海封城這麼久,日增確診仍然在5千人以上,黑數仍然無法完全排除。 張鴻仁表示,中重症人數才是現階段應該關注的重點,這直接影響到醫療收治量能,以及死亡率,這一波疫情至少要10天才能完全顯現出中重症人數,雙北正在全面警戒中。 至於大量輕症患者,張鴻仁提出以下自保之法:第一, 注意患者症狀。例如兒童若連續發燒48小時不退,同時有抽慉現象,就要注意可能病情惡化;第二, 要準備血氧機。由於老人家比較不會出現發燒症狀,這時就要依靠血氧機來監測他的血氧濃度,以防缺氧猝死;第三, 一定要有家庭醫生或醫療諮詢平台。由於目前缺乏有效、安全、便宜的治療新冠藥物,加上醫療量能吃緊,所有輕症者只能依靠家庭醫生判斷病情,以免錯失就醫時機。 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則表示,不篩不報不只是基層診所,各大醫院都這麼做,只是台中的基層醫護開了第一槍,揭露這一真相。 王任賢指出,既然新冠的死亡率低於流感,它就不應該再被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今後應該只報重症,不報輕症。 過去反對將新冠當成流感處理的理由,現在已經不存在;王任賢指出,Omicron確診者99.6%是輕症,致死率比流感還低,即使未打疫苗者的死亡率都低於萬分之三;其次,接種疫苗後,之前出現的嚴重後期合併症,現在很少再出現。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認為,不篩不報在現階段可能造成黑數劇增,使得確診數呈指數型快速攀升,如此一來將嚴重擠壓醫療院所的收治量能;基層院所目前最起碼應該提供疑似確診者快篩試劑,以維護患者最基本的權利。
中央防疫指揮中心26日宣布,即日起將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時間由10天減至3天、7天的自主管理改為4天的自主防疫(出門前需快篩陰性)。藉此維持防疫量能,為與疫共存鋪路。 首任疾管局長張鴻仁肯定指揮中心正視「與疫共存」的現實,但比新加坡還是慢快一年,去年7月,台灣剛度過5月的疫情高峰,新加坡就開始實施「與疫共存」政策,以完整接種疫苗來放寬防疫限制,最重要的是透過實踐,逐步讓民眾熟悉並接受防疫新常態。 即使新加坡3月底放寬防疫限制,如室外不戴口罩,但單日確診仍持續下降,近7日降到2千人,死亡人數持續在個位數,而台灣卻是在確診人數快速增加之際,被迫放棄清零,而且準備不足。 由於缺乏像新加坡的教育過程,台灣民眾對於「與疫共存」未有共識,以致指揮中心至今仍不敢過快放鬆防疫限制。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26日公布的調查,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四成五贊成台灣現在就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四成六不贊成,呈現嚴重分歧。 張鴻仁指出,日本目前對於無症狀者就是採取不隔離的政策,藉此保持收治量能,集中力量收治重症者。日本近7日平均日增確診為4萬人,但死亡人數則控制在40人上下。 對於未來的防疫方向,張鴻仁認為,首先要由中央集權改成地方分權,清零當然需要中央集權,但與疫共存就要將防疫權限下放給地方,例如南投確診人數比北北基桃少很多,可以繼續堅持清零政策,但北北基桃就可以放寬防疫限制。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26日表示,未來匡列策略朝向只要「戴口罩」、「打滿三劑疫苗」,即便是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也可評估免於居家隔離。 張鴻仁稱讚,彰化縣是全國第一個以「打過三劑疫苗者」作為是否隔離標準的縣市;首先實現「地方分權」的防疫精神。 除了地方分權外,張鴻仁也主張「民眾賦權」,給予民眾更大的防疫自主權,例如,自己是高風險族群(老人和孩童),就應自主減少外出,避免接觸,同時在家中先購置血氧機,減少缺氧死亡的風險;如果自己是低風險族群(年輕又打過三劑疫苗),那就可以維持較正常社交。 張鴻仁指出,民眾應該接受家庭醫師制度,有病不要直接到大醫院,可以先接受家庭醫師的檢視,或是透過網上醫療平台諮詢,把醫療量能留給重症者。 對於台北市長柯文哲預估,年底前,台灣將有逾400萬人確診,其中有4萬人死亡,多位防疫專家都不認同。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舉香港的數字反駁,由於老年人接種率偏低,香港在這一波疫情中的染病致死率約為0.78%,也就是100萬人染疫,其中有7800人死亡;柯文哲說400萬人染疫,其中有4萬人會死亡,等於致死率是1%,台灣防疫會比香港差?恐怕很多專家都無法接受。 洪子仁認為,只要能維持收治量能,台灣的新冠染疫致死率應該在0.2%至0.4%之間,換言之,每百萬人染疫,死亡人數在2千至4千之間。 洪子仁指出,擴大匡列、加長隔離天數,必須與社會承受程度互相平衡,根據防疫模範生紐西蘭的經驗,在家庭中與確診者接觸才需要隔離7天,其中的第3和第7天快篩,陰性即可解隔離;至於家庭之外的密切接觸者,則完全不需要隔離;至於新加坡的密切接觸者則是不需隔離,只要進行5天的自主監測,也就是每天出門前自主快篩陰性。 根據紐西蘭和新加坡的經驗,洪子仁認為,密切接觸者只要居家隔離3天即可。
即使國際疫情依然嚴重、即使世衛組織警告疫情還未趨緩,但各國已先後開放邊境管制措施;台灣作為全球極少數仍堅持清零及邊管(禁止外國人入境)的國家,開放入境防疫管制的壓力將越來越大。 鄰近台灣的菲律賓開了第一槍,2月10日起,157個國家旅客入境該國,只要完整接種疫苗就不需要隔離,但台灣和中國、印度除外;雖然菲國政府未說明排除台灣的原因,但顯然是想施壓台灣開放菲國勞工入境的管制。 泰國也對台灣搞了小動作。去年11月1日起,完整接種疫苗的國際旅客入境免隔離,但第一波開放名單卻排除台灣,直到最後才補上。 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菲律賓和泰國的案例顯示,隨著各國陸續開放邊境,各國要求台灣對等開放將成為常態,希望指揮中心要注意後續的情勢發展,不要讓台灣因為堅持不合時宜的邊管而遭到國際社會孤立。 王任賢批評指揮中心將入境隔離變成10天,比春節返鄉專案規定的7天還多出3天,等於防疫開倒車。 在春節專案期間,一下子有3萬多名國人返鄉,王任賢認為,等於全台做了一次大規模臨床實驗,證明現行的管制方法,如落地篩查、擴大匡列採檢是能夠防止大規模傳染;既然如此,指揮中心就應該把春節專案的7天隔離,再縮短到3天,而不是增加隔離天數。 至於要達到減少入境隔離時間的目標,王任賢建議,首先是將落地篩查全面化,不要再分地區;其次是落地快篩可以由1次增加到2次,也就是機上先做1次,下機後再做1次。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提出兩項指標,以評估未來能否縮短隔離天數,第一個指標是社區是否爆發大規模傳播,像現在這種零星社區傳播就沒太大問題;第二個指標是醫療院所的收治量能是否充足;觀察這兩個指標,然後循序漸進縮短隔離天數,達到最後的全面開放。 目前,國內外疫情都有利於台灣進一步開放邊境。洪子仁指出,國外因為Omicron爆發的大流行已經趨緩,如果未來沒有出現新的變異株,全球疫情可望進一步降溫;隨著春節入境國人減少,境外移入風險已經比去年12月大幅降低;完整接種兩劑的比例已達75%,而且大多數是去年10月完成接種,疫苗保護力至少可以持續到今年3月。 洪子仁也認為,春節期間雖然出現零星社區傳播,但是Omicron的特性是出現症狀後的6天起,病毒量就大減,因此,春節過後,將隔離天數由14天減至10天,是符合第一階段防疫目標的。 對於借鑑國際防疫經驗,洪子仁認為,台灣的防疫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既不是中國的堅壁清野,也不是西方的立即與疫共存,邊境開放應該是先商務、後旅遊,同時搭配擴大採檢及匡列措施,這樣才是循序漸進的作法。
由Omicron引爆的國際疫情傳出好消息,美國疾管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似乎正在擺脫Omicron所引發的新一波疫情;與此同時,最早爆發Omicron大流行的南非,疫情也在2個月內趨緩,且死亡率遠低於前幾波疫情。 由於台灣正在爭論是否恢復三級防疫警戒,國際疫情發展的新趨勢讓防疫專家們感到振奮。據外電報導,美國疾管局追蹤數據網站顯示,全美新冠每日新增病例7天平均值已在1月13日達到高峰,當天數據約為79.5萬人,之後,數字就開始下降。 如果美國的Omicron疫情還不明確,最早爆發Omicron大流行的南非,疫情轉折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去年11月中旬開始快速擴散,12月中旬達到高峰,每日新增確診約2.3萬人,在今年1月中旬降到4千3百人左右;也就是1個月疫情爆發,然後1個月疫情降溫,等於2個月的時間疫情就趨緩。 南非Omicron疫情2個月內緩解 南非Omicron死亡率低於前幾波疫情 雖然南非的兩劑接種率不到3成,但Omicron爆發的2個月內,每日死亡人數維持在170人至130人左右。南非的經驗讓國際防疫專家得出Omicron有「高傳染率」及「低死亡率」的特性。 不過,Omicron疫情也不全是好消息,日本元旦爆發新疫情,當天新增確診不過344人,但1月17日衝到2.6萬人,超過去年8月20日的最高紀錄;緊接著,1月18日破3萬人、1月19日破4萬人,東京等13個都縣已向中央申請提升防疫等級。 台灣這一波疫情則是從去年12月1日(新增確診9人)開始,之後就是以兩位數增加,目前每日新增確診平均在70人左右,但主要是境外移入。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據此指出,雖然美國、法國都疫情大爆發,桃園也爆發群聚感染,如銀行和餐廳,但從元旦至今的20天內,本土每日確診平均都在10例以下,專責加護病房也沒有什麼患者,按照比例原則,目前實在沒道理恢復三級警戒。 有人將目前疫情與去年5月相比,洪子仁卻認為,兩者截然不同,去年5月11日前後,萬華快篩的檢出率高於5%,而且是多點同時爆發,因此才需要三級警戒、停止餐廳內用。 即使目前有社區感染個案,但重症率低,據洪子仁了解,目前尚未有新冠患者住進專責加護病房或是接受插管治療,所以我們還有時間和空間去討論「防疫兼顧經濟民生」、「公共利益最適化」。 而且,過去兩年的國際防疫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多次進行嚴格的社區防疫,最後會造成民眾的防疫倦怠,使防疫措施更難落實。 洪子仁指出,現在如果再次禁止內用,國內許多餐廳就撐不下去了;他強調,即使中央指揮中心未全面禁止餐廳內用,民眾也可根據「地區」、「職業」、「是否打過疫苗」自我調整防疫強度,不需要事事都由中央指揮中心統一規定。
台灣人愛出國,疫情前的2019年國人出國達到1710萬人次,2020年劇減至233萬人次,2021年前11個月也只有231萬人次,大家都悶慌了,究竟何時才能縮短出入境防疫隔離時間,讓國人能放心出國放風?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如果將來新冠變種病毒的重症及致死率再降低,像感冒一樣,隔離期能降至3天,國人就有出國的機會。 Omicron的傳染力驚人,是因為它的潛伏期短,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去年12月29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Omicron潛伏期較其他變異株短,僅約3天左右,而先前其他變異株潛伏期皆大於5天,Delta變異株則接近4天。 但另一方面,潛伏期短等於隔離期可以縮短,加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只要有打疫苗,Omicron的重症及致死率都比其他變種病毒低;因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18)天表示,目前看起來Omicron病毒潛伏期比較短,未來將觀察世界的情況,朝向「縮短檢疫日期」的方向來走。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向媒體表示,南非是最早發生Omicron的地方,疫情很明顯已經在下降,來得快去得也快,大概30天就到達高峰,然後又花了大約30天疫情才降下來;像日本最近也因為觀察到,Omicron的潛伏期變得平均只有2.9天,所以反而是縮減了隔離的日期。 林氏璧指出,入境日本原來要隔離14天,跟一樣台灣,可是日本現在縮短到10天,相信對於部分恢復國際交流,大概會有幫助。 不過,Omicron的傳染力太強,一旦出現防疫破口,就像桃機最近的傳染事件,就會衝擊到醫療收治量能。因此,洪子仁表示,只要不要有過多的重症跟住院的人數,就不會影響醫療量能,那時我們就有機會能夠與病毒共存,但是目前並沒有這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