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紅酒配上中餐,會是什麼味道?「葡萄酒管家」劉善農(SAM)品著CHILCAS酒莊的CABERNET SAUVIGNON紅酒,喝了幾口沙鍋魚頭湯,慢斯條理地說,這支紅酒分類是12,是最濃郁的,味道像梅子,配沙鍋魚頭湯最合適。 哇!這是關於紅酒的「怪力亂神」吧?如果這麼想,你就錯了。經濟部智慧財產局5月1日才發給SAM的「餐食風味推薦資訊系統」專利證書。 劉善農的「餐食風味推薦資訊系統」獲專利證書。 如果專利證書還不能證明SAM的餐酒搭配理論,那麼Nespresso的推廣活動邀請他現場分類咖啡,並描述相應水果味道;還有台酒邀他為廠長、品酒師上課,就是業內對他的認可。 雖然,葡萄酒因為不同產區、不同酒莊、不同品種、不同年份,而有不同的味道,但從1998年進入這一行起,他就開始嘗試用相應的水果味道為紅酒作分類,這可能跟他從小就跟著家人在苗栗卓蘭種水果的經驗有關。 劉善農為Nespresso品鑑咖啡風味。 SAM能以水果味道為紅酒做分類,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配合。 首先,台灣位處亞熱帶,又有高山、平原、海洋的亞氣候條件,一年到頭都有新鮮水果,即使台灣不出產的,進口水果種類也很多,許多盛產紅酒的國家都不具備這種條件。 其次,是地利之便。台灣國際貿易發達,各行業所需的特殊工具很容易進口,就像酒杯之王的奧地利RIEDEL,台灣很早就能買到,有了品酒「利器」,當然更能發揮品酒師的功力。 第三,人和。1997年是台灣紅酒大爆發的一年,當時台灣錢淹腳目,大企業家收購全球最好的紅酒;巨量又精緻的市場自然吸引全球各地頂尖酒商、品酒師、釀酒師造訪。不單紅酒,台灣也曾在亞洲引起普洱茶、豪車、威士忌、精品咖啡的流行風潮。 SAM還記得,法國五大酒莊之一的老闆在日本看到一篇報導,照片中竟然出現連他都很少見的自家紅酒;驚訝之餘,就直接從日本飛到台灣,直接拜訪那位台灣紅酒商。 SAM還在台灣見到史上第一位紅酒、白酒雙料冠軍釀酒師,他試探性問了這位美國釀酒師喜歡法國五大酒莊的那支紅酒;之後,SAM就找到這位釀酒師同樣年份釀的酒,味道竟然跟他所喜歡的那支法國紅酒高度相同,這就印證了SAM的理論:所有的紅酒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水果味道,也都可以納入他的分類之中。 了解每支紅酒的對應分類後,SAM就可以根據每支紅酒的濃淡,找出相應的中式料理,開始了他獨創的餐酒搭配;2年多的疫情期間,SAM又開始他在紅酒上的「刺客之路」,尋找可與紅酒搭配的中國音樂。 劉善農主持餐酒會。 紅酒搭配中餐、搭配中樂,SAM解釋,這是一個感官開發的過程,品紅酒只靠口腔,只有酸甜苦辣鹹5種味道,但加上鼻腔的嗅覺,就有上萬種氣味;加上耳朵傳播進大腦後,感官就更豐富了。 聽到就想到,有了紅酒配音樂的想法後,SAM就用《笑傲江湖》的故事主軸、一首曲子《滄海一聲笑》,把他代理的智利CHILCAS酒莊五支不同風味的紅酒,用「令狐沖」、「儀琳小師妹」、「藍鳳凰」、「莫大先生」、「任盈盈」的人物特質作分類。 山姆大叔(SAM)和他的「刺客紅酒們」。(宋秉忠攝) 有人會問:如果所有紅酒都有對應的水果味道,那我吃水果,就不用錢買紅酒?聽到這個問題,賣紅酒的SAM沒有迴避問題,他說,他曾喝過一支百萬元的紅酒,然後,他在義大利某個山區跑步時,就從路旁野生的莓果聞到相同的味道。 這就是紅酒的原始味道,也是SAM想當一名「紅酒刺客」的原始想法,也是他的初心。
經濟部27日下午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前,《自由時報》首先披露,這次電價預料將調漲8%左右,住宅每月700度以下、小商家1500度以下不調;「三立新聞」25日也獨家專訪經濟部長王美花,報導強調,部長辦公室有兩台冷氣卻始終只開一台,而且部長都隨手關燈、關門。 不過,調漲電價會影響物價,但無助於緩解台灣的缺電危機。 國民黨立委溫玉霞在臉書指出,用調高電價回應缺電,可能更得不償失;她表示,近日全台用電屢創新高,引發缺電憂慮,美國商會更表示,供電穩定已經迫在眉睫,但是經濟部長的回應卻是「調漲電價」。 經濟部長王美花25日接受專訪,報導突出她「只用一台冷氣」、「隨手關燈、關門」。(取自臉書) 溫玉霞指出,以價制量也是一種調整工具,但是如果看經濟部所提出來的漲價組合方案,針對工商用電大戶,至少漲8%,甚至10%以上,但可能排除內需型服務業,小商家則考慮不調漲,或是調漲用電1,500度以上的商家,住宅用電原則上不漲,或只調漲每月達700度或1000度以上的住宅大戶。 溫玉霞質疑民進黨,為了選票,難道真的要殺雞取卵嗎?因為台灣是外銷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經濟部在6月10日發布的臉書內才大聲宣揚「台灣出口就是好」,但這一波「以價制量」措施,電費調漲的負擔幾乎全部集中在出口工商界,難道政府要逼產業再次出走? 溫玉霞指出,工商業者用電紀律較高,因為電費就是成本,但就算要共體時艱,難道不該一體同仁,不論出口業者或是內需業者採用相同標準嗎?為什麼缺電卻不從增加供電著手,是拿不出對策嗎? 溫玉霞警告,調漲電費之後,產業界的電費上漲會反映在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上,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扶搖直上;可以預見接下來供電不穩、缺電跳電的風險有增無減、空汙成本增高,更會讓產業進退兩難,甚至興起出走的念頭,用這種方式處理缺電,很可能更得不償失。 2017年回台投資的某上市電子廠當年成為支持政府政策的模範生,還被《自由時報》報導過;負責人去年還應邀與副總統賴清德座談,當時他首先就向賴提到電荒、電價問題。 上述電子廠負責人向品觀點表示,台灣工業用電價格是比廣東便宜,停電前也會先通知,但主要是依靠財政補貼,在電力成本上不具競爭力;他指出,在節能減排的國際趨勢下,乾淨又便宜的核電再度受到各國重視,歐盟、日本、韓國、中國都有重啟核電計畫,但台灣偏要使用天然氣、太陽能、風力等綠能,成本偏高,電費最終還是撐不住要漲。
商場即戰場,商鬥與宮鬥、你輸即我贏……這是數千年以來世界商人的基本認知,但旭榮集團執董黃冠華以自身經驗告訴你:47年間,不靠上市就能打造年營收超過300億的紡織廠,贏的策略就是「讓別人贏」。 《商業周刊》5月出版黃冠華的著作《讓別人贏:在人生多重角色中,55個修煉與覺察的智慧》;他在書中很形象地以「撲克」與「麻將」來形容「讓別人贏」的思想。 撲克是誰拿到的牌大,誰就是贏家;但麻將不比誰大誰小,而要看你的左右搭子順不順,最後贏家是組合最好的那個人,「贏的關鍵,不是因為你最強大,而是你最和諧」,黃冠華劃重點。 「讓別人贏」用在企業接班上,黃冠華認為,企二代對於贏的定義不應該是權力交接,而是要讓父母和自己過得更好、家庭更和樂;就像他擅長組織制度、母親有執行力、父親擅長企業文化,三個人合在一起形成公司經營的鐵三角。 「讓別人贏」用在客戶上,黃冠華認為,贏的定義是更好的未來,因此讓人一時又何妨;就像在海外合作設廠拓點,我方飛過去的交通費就自己吸收,不必計較,久而久之,有人想在海外設廠就會找旭榮合作,大大減少我方海外設廠的時間與成本。 旭榮集團多的是優秀的資深員工,學習性組織、好的薪資待遇是關鍵。(旭榮集團官網) 「讓別人贏」用在員工身上,黃冠華認為,贏的定義就是讓員工從A到A+,讓員工能在一個學習性組織中成長壯大,有發展的機會;而且因為旭榮未上市,在員工薪資待遇的安排上,有更大彈性,也更容易留住人才。 黃冠華還以「紅綠燈」與「圓環」來形容旭榮的企業文化:「紅綠燈」要求的是績效,是從制度面去管理員工,但一味追求績效的結果,就是你也加速、我也加速,大家都理直氣壯,但一不小心,就發生對撞、發生死亡車禍。 但真正好的公司要像「圓環」,從文化面去教育員工,黃冠華指出,「圓環」的概念雖然是讓直行車先行,但在安全距離內,直行車也會視情況讓別人超車,重點在於培養默契,這種管理模式乍見好像速度(效率)變慢(差),但造成死亡車禍的機會,比紅綠燈低太多了。 職場、商場上,有人推崇「狼性」、推崇「甄嬛」,但黃冠華卻覺得,這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讓別人贏不等於讓自己輸,現在社會則是太介意輸贏了,沒必要。
雖然有來自境內外的強烈批評,中共的清零政策似乎並未鬆動,現在不但上海尚未解封,就連北京也開始局部動態封城。 上海自3月28日正式封城至今已經2個月,官方宣稱5月22日起恢復部分公車及地鐵運輸,但當地台商反映,根本就沒解封。 一位在北京陸企工作的台幹小方(化名)今年初因為辦活動到了上海,結果就遇上上海封城,雖說官宣封城時間是3月28日,但他住的小區自3月18日就封閉不准進出;5月22日,小區開放讓房客可以離開小區,一戶只能一人,一次四小時。 由於擔心開放後,小區又出現陽性,接著小區又封閉,小方決定返回北京。 小方詢問小區居委會想要離開上海,但條件非常嚴,等於間接被拒絕;5月21日又問了一次,沒想到居然很快獲准,就是離開小區時必須簽一份承諾書,重點是離開後,在小區解封前不得回來。換言之,如果無法順利登機,小方就必須在上海找地方過夜了。而目前,上海飛北京,一天只有一班,下午三點起飛。 機票也不是想買就能買到,小方的大陸朋友想買,購買系統都顯示「無法購買」,原因不明;或許,他用的是台胞證,才能順利買到;此外,要回北京,手機上的北京健康寶還必須「未見異常」才能通關,有不少人就因為彈窗而無法離開。 小方抵達北京首都機場後,人是被「閉環運送」,由北京居住地派人到機場把他接走,但免費;如果北京沒有住所,就是統一集中隔離住在酒店,要付費。 小方已經回到北京家中隔離,而且天數減為7天。不過,北京現在開始分區動態封城,小方也有可能逃離上海圍城後,又陷入北京的封城陷阱中。 上海只復工不解封,北京則是暗中動態局部封城。像北京台商石小姐住的小區,從5月20日早上開始,以前臨時搭建的篩檢帳篷竟然變成兩間小屋,這意味北京開始常態性核酸檢測;就是到北京任何地方,都要出示手機健康寶上的48小時核酸檢測陽性證明。 這也代表,北京市民現在如果要出門,就必須每兩天做一次核酸檢測,讓健康寶呈現陽性證明;即使不出行,不去做核酸檢測,手機健康寶變成黃色後,再想要銷案就非常麻煩。 現在的北京,大約只要走150公尺就有一個核酸檢測點,就像石小姐住的小區一夜之間多了兩間白色小屋,就是常設的核酸檢測點,她去檢測,發現兩個房間都有空調,坐在裡面的大白(醫護)不會日曬雨淋,可以長期抗戰。 石小姐發現,新的防疫政策正在實行,北京不用封城,只要居民天天檢測,就是人為的天羅地網,誰也跑不掉,不檢測就只能宅在家,哪裡也別去;她聽廣播說,這個方法可能會推廣到全中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上班族、上學族麻煩就大了,因為核酸檢測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了。 不過,上海、北京的持續「封城」清零已經重傷到中國經濟。為此,國務院在23日的常務會議公布33條穩經濟政策後,25日又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大陸媒體估計有超過10萬人參與,形容規模之大「十分罕見」。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會上表示,自4月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面臨的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各地須努力確保今年第二季經濟合理增長,並實現失業率盡快下降,又要求國常會宣布的穩經濟一攬子政策(33條),要在5月底前推出實施細則。
台灣新冠疫情快速升溫,4日新增確診更創下2.8萬多人的新高,與此同時,9日起,入境居隔卻放寬,由10+3變成7+7,居家隔離時間由10天縮短為7天。 隨著兩岸疫情逆轉,特別是台灣放棄清零而大陸仍堅持清零,大陸台商普遍認為,大陸返台的居隔時間應該進一步放寬。 大陸台企聯一位重要幹部黃姓台商在9日入境居隔新措施實施後返台;他認為,在堅持清零的政策下,大陸採取了全球最嚴格的防疫措施,加上台灣已放棄清零,如此一來,大陸台商返台應採取0+7規定,也就是免隔離、改採自主健康管理。 大陸的防疫有多嚴?別提登機出境前的檢疫,就以廣東為例,不但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移動要持48小時PCR陰性證明(手機健康碼綠燈),黃姓台商就連從住家到自己的公司上班都要先驗健康碼,換言之,每兩天就要做一次PCR。 黃姓台商已經70多歲,離開台灣超過8個月,急需返台體檢拿藥,像他這樣工作在大陸、看病在台灣的台商很普遍,但是大陸入境要集中隔離21天,回台又要隔離14天,往返兩岸一次要被關35天,就算是台商老闆本身,也付不起時間成本;因此,黃姓台商今年沒有回台過年,返台後,才要等中秋節後再出國,以免來回折騰。 雖然台商回台免隔離合情(台商普遍需求)、合理(台灣不清零而大陸堅持清零),台灣民眾及防疫專家對於放鬆入境隔離,態度分歧。 有人認為,放寬入境管制,可能會讓國外新變種病毒入侵台灣,增加防疫難度;但也有人認為,反正台灣疫情都比國外嚴重,開不開放,都一樣。
美國疾管局(CDC)3日調整多個國家的疫情風險等級,將台灣從第一級「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不建議美國公民來台灣休閒旅遊。台灣媒體在報導此事時都提及,中國仍被美國列為第一級低風險國家,等於美國認為中國風險比台灣低。這讓很多台灣民眾感覺很不爽。 不過,據首任疾管局長張鴻仁表示,美國疾管局的疫情風險等級只是資訊提供,沒有「感情」因素在內,國人不必在意;而據美國的分級標準是每10萬人中的確診人數,第一級是50人以下,中國、印度、印尼因為人口多,屬於這一級;第二級是50至100人;第三級是100人以上。 張鴻仁預測,根據台灣目前的確診增加速度,恐怕很快就要被美國疾管局升級到第三級。 過去2年多的疫情期間,台灣採取了全世界第二嚴格的邊境防疫規定(僅次於中國),不但限制外國人來台,就連國人返台也要隔離14天,直到最近才放寬到7+7(7天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 如此嚴格的邊境防疫,張鴻仁形容,是以10%旅行者的痛苦換取90%定居者的快樂。 台商程先生在馬來西亞和中國蘇州設廠,去年2月28日到馬國、今年3月15日回台,往返兩地4次,光是在他和家人在台灣隔離的花費就高達100萬元,這還不包括14乘4的隔離時間。 即使在去年8月(單日確診破2萬)和今年3月(單日確診破3萬)馬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程先生拿著馬國的商務簽證一樣入境馬國免隔離。 最讓程先生不解的,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馬國國內生活依然正常:公司一名陸幹染疫,因為公立醫院擠不進去,改送私立醫院,沒想到陸幹吃了大陸寄來的中藥,10天後病好了,繼續到公司上班;還有一位曾在台大念書的美籍員工去年11月染疫、今年3月又中,兩次都是在家休息7天,就能繼續上班。 程先生每次到馬國視察公司業務,在進公司前都要求員工必須先做快篩,而當地快篩一劑約台幣28至45元,從來不缺貨,不解台灣快篩為何又貴又難買。 程先生在馬國有一個約百人的工廠,疫情期間,每天總有一、兩個員工染疫,快篩陽性後就回家休息,病好了就回公司上班,這兩年,他的百人工廠始終如常生產。 程先生指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不但中央每天開疫情記者會,地方政府也開;打球跑步戴口罩;打麻將吃飯要隔板;一大堆違規罰款。 程先生從大學開始就加入民進黨,創業有成後也時常贊助民進黨人,但在防疫上,他形容台灣的防疫政策猶如奇門遁甲、怪力亂神,完全不根據科學證據,而是政治考量。 程先生指出,3個月前,他和民進黨人及親綠名嘴相談,他們還嘲笑他以馬國經驗為證的「反鎖國論」,但現在這些名嘴都改談與疫共存,就連蘇揆都嘲笑「不會像中國粗暴封城」。 程先生反諷,蘇揆忘了,過去台灣的防疫鎖國程度不是跟中國一樣,猶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有,馬國與疫共存這麼久,百姓早就過上正常生活,但疫情早已緩和,反而是台灣千防萬防,就是防不了疫情正在升溫中。
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第一季總體經濟數據,經濟成長年增4.8%,比去年第四季增長1.3%,但顯然沒有完全涵蓋上海封城的衝擊;據香港中文大學的預測,上海封城1個月,將使當地實際月收入減少54%,而中國4月GDP亦將較去年同期減少2.5-3%。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宋錚根據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國315個城市的卡車流量數據預測上海1個月封城對經濟的衝擊,如果北上深廣四大城市都封城1個月,中國4月GDP將折損8.6%。 值得一提,宋錚的報告是3月中旬完成,當時上海尚未宣布封城(3月28日封城),因此,損害恐有低估之嫌。 上海封城 中國復工不樂觀.(中國國家統計局) 仔細分析,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的數據,仍然能發現封城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就像「規模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去年一路下滑,到去年10月才逐月回升,今年1、2月達到7.5%,但3月又跌至5%,可以想見4月仍將下滑。 為搶救中國經濟,上海不管疫情仍在升溫(17日新增確診2萬2千多人),仍決定局部復工。上海市經信委16日公布最新《企業復工復產指引》,優先保障半導體、汽車製造等重點行業復工,並公布首批666家企業白名單,由官方協助穩定其生產,其中包括台積電、日月光等台廠。 路透也披露,上海市已設下4月20日前實現「不在隔離區外傳播」的目標,為復工鋪路。 即使有官方掛保證,以出口為主的台外商卻成為這一波封城的最大受害者,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外商(含港澳台商)3月份(工業產值)增加值年減1.1%,而同期,中國國企年增3.3%、股份制企業年增6.9%、私營企業年增6.0%。
上海嚴格封城防疫措施已擴大到周邊城市。台商聚集的蘇州市12日清晨宣布,由於近期連續出現多例新冠確診個案,轄下太倉市、昆山市、相城區、姑蘇區、蘇州工業園區所有居民開始進行核酸檢驗。換言之,這些區域暫時封城,所有工商活動停止。 由於上海疫情持續升溫,封城措施也沒有放鬆的跡象,美國國務院12日下令,駐上海領事館的非緊急政府雇員及所有家屬撤離;美國國務院的旅遊警示也點出,礙於中國地方政府「隨機執行地方法律及新冠相關限制措施」,呼籲要前往中國的美國公民事先要慎重考慮。 上海周邊的蘇州疫情並不嚴重,11日新増29名確診,但其中6人來自上海,因此,隨著上海疫情升溫,蘇州收緊防疫措施。 由於蘇州是台商中大型科技廠最聚集的地區,上海封城措施對台商的衝擊也最大。 一家在昆山生產連接器的上市電子廠負責人透露,上海3月28日封城後,工廠廠長原本和市政府達成協議,實施廠區「封閉管理」,工人食宿都在廠裡,以維持正常生產,但昆山市政府隨後宣布,4月2日至6日實施「封閉管理」(其實就是封城),而且立即將工廠車間貼上封條,禁止開工,讓台商措手不及。 昆山封城期限4月6日早就過去了,不但沒解封,現在就連蘇州其他地區都封城,特別是蘇州工業園區,許多大型台商電子廠就在裡面,12日的「全員篩檢」其實就是封城,不讓園區內的人員進出,現在也不知何時能完成檢測,何時能解除封鎖。 上海及周邊城市封城對台商的衝擊有多大? 根據金管會證期局11日向立委提供的數字,已知上海、昆山已有161家台商上市櫃公司停工,但皆已研擬因應方案,例如排程製造改變、或是委託其他協力廠商處理,目前沒有一家公司重訊說有重大影響。 但立委李貴敏質疑,上市櫃公司皆只揭露停工訊息,要是台商沒有老實交代對公司營運及生產的影響,若事後又發現有損失,金管會是否有實質性地調查,還是就任由各企業公告。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則是回覆,影響如何各上市櫃公司會自己判斷,只要符合揭露條件都要公布,若重訊揭露不實,屆時會請台灣證交所處分。可見長三角台商因為封城而受到的衝擊並未完整揭露。 另據中國美國商會4月1日公布的廠商調查,由於上海近期爆發疫情,82%的美國製造商稱,由於缺少員工和無法獲得原料供應,導致生產減緩或下降;54%的企業在疫情爆發後調降今年的營收預測。 這也許比較接近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