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鴕鳥心態!「自傷」取代「自殺」 心輔制度效益差、量能不足
2024/04/15 11:19:58文/記者 凌君浩19歲林姓男子服役於五股憲兵訓練中心,14日疑收假前告知家人服役壓力大,隨即從新北市五股區租屋處頂樓墜樓,送醫後不治,檢警已展開調查,並通報軍方協助釐清。3月底,陸軍特戰指揮部發生士官疑自傷案,傷者搶救中,據統計今年迄今,已有9名官兵自傷離世,是否與部隊壓力大有關,引起關注。
國軍從今年2月26日到3月18日止自殘身亡人數高達9人,加上14日墜樓身亡的林姓志願役軍人,創下10年來新高。早在2016年,國防部將「零自傷」政策列為重點,但迄今無法達到「零自傷」目標。
國防部統計,歷年自傷案件數為2016年18件、2017年19件、2018年10件、2019年22件、2020年15件、2021年21件、2022年16件,2023年尚未公布;從2016年統計到2022年共有121件案例,其中96件死亡。
長期關心國軍的軍中人權促進會會長黃媽媽(陳碧娥)指出,目前基層部隊缺乏專業人事,輔導長身兼政戰、心輔、文宣工作及長官交辦事項,只要一沒注意就會發生憾事。
黃媽媽分析,軍中自傷案原因多數是工作壓力過大、勤務過重,甚至是基層部隊長官的言語霸凌,造成自傷者心緖異常;如果以個人因素來說,多是因感情因素,或是金錢財務糾紛,讓他們鑽牛角尖。
當過兵的男人都清楚,部隊封閉,各級幹部均「報喜不報憂」,欺上瞞下至今未變,國防部用「自傷」來淡化「自殺」案件,國防部鴕鳥心態,不願正視國軍自殺問題,而用自傷淡化自殺的嚴重性。難怪軍中戲言,「督導督導,一督就倒」。
軍中存在心輔制度,可是就醫資料,無法評估效益及量能,根據國防部「零自傷」工作報告,2018年至2021年,總計3年成效,共轉介輔導630人、共2454人次,平均每年輔導210人、約每區、每星期僅輔導1個案。一般而言,以每週一次的個別心理治療為例,短期心理治療約8至12次左右。彰顯該方案效益差,且量能不足,無法反應國軍弟兄應有的需要。
工作報告指出,自殺案件發生後,由軍方成立法紀調查小組,進行案件調查,且為使家屬釐清案情,邀請家屬及第三方公證人見證過程。然該調查小組無明確之法源依據及權責,且小組均由軍方人士組成,其獨立性令人質疑,即便開放家屬及第三方公證人見證過程,但調查都是由軍方調查小組進行,資料也都是軍方所提供,家屬及公證人通常無法看見案件全貌。
由此可見軍方主導成立的調查小組,缺乏第三方參與,可無視國防部訂立的規則,有球員兼裁判的嫌疑,公信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