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忘東忘西恐失智症前兆! 中醫依體質調理分3類型

分享:

長輩忘東忘西恐失智症前兆! 中醫依體質調理分3類型

2025/01/09 09:20:35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長輩經常忘東忘西,當心可能是失智症前兆!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議題,失智症屬於中醫「呆病」、「癡呆」、「健忘」範疇。中醫最早在《黃帝內經》中提出「善忘」病名,即是針對失智症提出成因和剖析,並由明末醫學家提出失智症屬於「癡呆證」。佑德中醫診所院長張賜興醫師強調,可從體質調理延緩病程,甚至輕症者有望大幅改善病情,前提是必須避免犯下過度勞累、熬夜、飲食過於清淡等3項大忌。


失智症分3種類型 中醫:不同體質調理方法有個別差異


西醫學將失智症分為3大類:第1種是退化性失智症,顧名思義與腦部退化有關,如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還有亨廷頓氏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等失智症;第2種是血管性失智症,如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等,主要是與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退化有關;第3種是不屬於上述2種的其他類型,如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顱內病灶、重金屬或藥物中毒,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等。


而在中醫方面,張賜興醫師指出,失智症可依患者的體質分為氣血兩虛型、脾腎兩虛型和痰濁血瘀型:


▸氣血兩虛型:患者常因心臟功能衰退、氣血不足,而無法有效將血液和營養輸送至大腦,多見於體質衰弱老年人、飲食偏寒偏輕淡、營養不均衡的人,常表現為健忘、身體虛弱、乏力和頭暈等。


▸脾腎兩虛型:主因為脾胃功能不佳和腎氣衰弱退化有關,由於腎為先天之本,與遺傳和天生體質有關,《黃帝內經》提到「腎為作強之官,伎巧生焉」,是指腎氣強則工作能力強勁有力又精敏靈巧;同時因為「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吸收及升舉清陽,也就是說後天營養吸收和脾胃功能有關。脾腎兩虛即先天體質偏差者和後天保養不良者,都有可能導致氣血無法滋養腦部而加速老化,常見胃口差、消化不良、腰酸背痛、頻尿怕冷、或見咽乾等症狀。


▸痰濁血瘀型:主要因血液循環不良或痰濁積聚,具體表現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頸項僵硬,造成氣血無法順利供應大腦,引發記憶力退化,常見於嗜吃油炸、高脂肪食物等高風險族群。


中醫治療失智症依體質 可搭配針灸等療法多管齊下減緩退化


張賜興醫師說明,「頭部為諸陽之會」,全身氣血都會往頭部輸送,中醫調理對策是根據不同的體質類型採辨證論治的原則治療,針對氣血兩虛型給予補氣養血藥方,如炙甘草湯、生脈散、人參養榮湯加減等,改善氣血不足的問題;脾腎兩虛型給予香砂六君子湯、歸脾湯、左歸丸、右歸丸加減等方劑,提升腎氣與腸胃吸收功能;痰濁血瘀型則給予半夏白朮天麻湯、補陽還五湯加減為主,清除痰濁與血瘀,促進氣血循環,同時搭配針灸、推拿、拔罐和艾灸等具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扶正祛邪、溫通氣血等中醫療法;另外還要注意頸椎病變有無壓迫動脈血管往頭部輸送氣血等等問題,來減輕大腦退化的速度與時程。


張賜興醫師曾收治1名60多歲突然變得健忘的女性患者,面色蒼黃,口唇淡紅白,行動緩慢,體力不足,經診斷發現有氣血虛弱和痰濁,導致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由於該患者的失智症狀屬於初期,經3個月綜合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與緩解失智症?張賜興醫師建議,最重要的是不能晚睡、熬夜過甚的習慣,且須避免過度勞累,這兩者是加速身體氣血耗損的主因,也是百病根源;其次需留意飲食攝取要避免寒涼食物及口味過於清淡,並減少油炸和加工食品,以原型食物為主,體質偏寒者尤其要留意避免吃冰過的水果,溫性水果如龍眼、紅棗、黑棗、櫻桃、荔枝、鳳梨、柿餅等可適量攝取,其他如核桃、胡桃、桃仁、杏仁、枸杞子、南瓜子、大豆、黑豆、腰果、開心果等堅果種子類多有補腎益腦之效,可適量加量攝取。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