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高工時低工資 生活不易 台灣人拒絕生死疲勞

高工時低工資 生活不易 台灣人拒絕生死疲勞

《生死疲勞》是大陸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莫言,描述20世紀中葉大陸農民求生不易求死不能之困頓的長篇小說。近日瓊瑤女士離世和台灣工時亞州第二,2則新聞,一求死、一謀生,兩者都不易,讓人不禁喟嘆,再不改善,恐成為21世紀現代版的生死疲勞。
2024/12/09
潛藏負債、勞工保險雙創新高 藍委批執政者不作為

潛藏負債、勞工保險雙創新高 藍委批執政者不作為

中央及地方政府7753億元,其中勞工保險11兆8628億元最多,顯示出勞保改革的迫切性。國民黨立委李彥秀28日示警,勞保破產年限從2028年延後,讓執政者沒有立即處理的壓力,但潛藏負債最後還是要有人埋單,政府的姑息不作為,世代正義終將成為世代相殘。
2024/10/28
電價、物價漲民眾荷包縮水 藍委籲檢討能源政策

電價、物價漲民眾荷包縮水 藍委籲檢討能源政策

立法院預算中心「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近期出爐,內容顯示,我國經濟成長率自2018年至2022年成長高達22.63%。可是受到電價調漲、物價高漲的衝擊,民眾實質薪資仍下降,荷包依舊縮水,GDP表現的亮眼,並未實際反映現況,更應證「萬物皆漲,唯獨薪水不漲」。
2024/10/02
時隔30年台灣貧富差距升66倍 學者分析投資房地產、股票拉大差距

時隔30年台灣貧富差距升66倍 學者分析投資房地產、股票拉大差距

時隔30年,行政院主計總處29日公布我國2021年底家庭財富分配,平均家庭財富為1638萬元,中位數為 894萬元,吉尼係數0.606低於其他主要國家(數值愈大,代表財富分配不均的程度愈高),前20%富有家庭資產淨值(資產減負債)是後20%的66.9倍,比1991年的16.8倍大增,貧富差距達到66.9倍。
2024/04/30
掛號費、醫藥費、電費「漲」聲響起 藍委批民進黨「不演了」

掛號費、醫藥費、電費「漲」聲響起 藍委批民進黨「不演了」

主計總處7日發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攀升到3.08%,不僅再次飆到3字頭,漲幅創19個月新高。讓人擔憂的是,掛號費、醫藥費接連上漲,4月電價調漲,恐將出現物價全面上漲效應,民眾怨「萬物皆漲,唯獨薪水未漲」。
2024/03/08
經常性薪資連3年負成長!電價又喊漲 民眾苦日子沒盡頭

經常性薪資連3年負成長!電價又喊漲 民眾苦日子沒盡頭

行政院主計總處19日公布去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5496元,年增2.43%,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8545元,年增1.42%。考量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剔除通膨因素後卻是年減0.05%,已是連3年負成長,實質總薪資53189元,年減 1.04%,是7年來首次負成長。
2024/02/20
賴政府恐難改善兩岸關係 亟待解決低薪、貿易、能源困境

賴政府恐難改善兩岸關係 亟待解決低薪、貿易、能源困境

主計總處公布「人力運用調查」,全台受雇員工者平均每月收入未滿3萬元者多達184萬人、占比近2成。而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學者研判,兩岸關係未來4年恐難改善,繼石化產品後,大陸擬再擴大中止ECFA早收清單優惠,台廠為了成本將外移。賴清德上任後將面臨出口復甦力道是否足夠、物價上漲隱憂、服務業低薪,以及調整能源政策4大課題。
2024/01/15
薪水趕不上通膨 2薪資指標雙退!專家建議投資新基建

薪水趕不上通膨 2薪資指標雙退!專家建議投資新基建

受景氣疲弱及物價高漲影響,行政院主計總處11日公布2023年1至11月薪資統計結果,經常性薪資平均45457元、年增2.45%,總薪資58598元、年增1.47%,但增幅為近7年最低。經常性薪資平均約為45,457元,年增2.45%;總薪資平均約為58,598元,年增1.47%。「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率由正轉負,年減0.02%,連續3年負成長,實質總薪資年減0.97%,則是近7年首度負成長。
2024/01/12
全台408萬人月薪不到4.3萬元 薪資差距4.12倍創5年新高

全台408萬人月薪不到4.3萬元 薪資差距4.12倍創5年新高

主計總處上月30日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統計,其中中位數為51.8萬元,較前一年增加2.37%,平均總薪資為69.3萬元,年增3.44%,兩者增幅皆是近4年最高;不過,最高薪資10%與最低10%兩者差距,從上年度的4.09倍擴大至4.12倍,顯示高薪族與低薪族薪資差距持續擴大,倍數創近5年新高。
2023/12/01
主計處公布去年平均月薪 30歲以下達4.46萬元!民眾質疑真實性

主計處公布去年平均月薪 30歲以下達4.46萬元!民眾質疑真實性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202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灣去年平均年所得70.4萬創下歷年新高,30歲以下青年平均月薪更高達4.46萬元。許多民眾質疑這項數據的真實性,主計處把創業者和租金收入、利息都納進來,才會讓感受差距大。因此,有人表示「看看就好」。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