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不償命被害人何辜? 法務部:驟然宣告死刑違憲恐引發對立衝突

分享:

殺人不償命被害人何辜? 法務部:驟然宣告死刑違憲恐引發對立衝突

2024/04/19 11:43:05文/記者 凌君浩
殺人不償命被害人何辜? 法務部:驟然宣告死刑違憲恐引發對立衝突

死刑存廢議題討論已久,憲法法庭23日將針對37死囚聲請是否違憲進行言詞辯論。法務部已籌組訴訟因應小組,積極召集學者、專家多次開會研商,擬定言詞辯論意旨書,提出7大理由堅定表達死刑合憲的立場,16日將辯論意旨書送憲法法庭。法務部警告,若驟然宣告死刑違憲,恐引發國內社會對立及衝突。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主張,死刑的存在對社會安全有防衛效果,廢除死刑必須歷經長時間的社會對話及凝聚共識,堅決反對廢死。根據犯保協會對被害者家屬問卷調查,高達96.7%家屬認為,犯罪者應對自身的犯罪行為負責,強調「殺人償命還錢天經地義」、「判死刑對家屬來說是種安慰」、「犯罪人應為自己違法行為負責」等論述。

法務部為憲法法庭23日就死刑制度是否違憲進行言詞辯論,籌組訴訟因應小組,積極召集學者專家多次開會研商訴訟策略,蒐集相關外國立法例及主要國家憲法訴訟情形,擬定言詞辯論意旨書,將由檢察司郭永發司長帶領訴訟團隊,堅定表達死刑制度合憲的立場,希望維持憲法法庭向來死刑合憲之見解。

法務部指出,死刑是重大爭議問題,應由代表民意之立法機關形成共識,而非透過司法判決逕行決定。我國立法、行政機關尚未形成共識,民意有超過8成反對廢除死刑,不應透過違憲審查方式廢除死刑。

法務部強調,死刑制度歷經多次憲法審查均認為合憲,死刑制度已長期為我國憲政秩序所肯認,有鑑於目前憲政秩序、社會法價值未有改變,多數民意仍反對廢除死刑,時空環境並無變遷,憲法法庭應維持向來死刑合憲之見解。

法務部認為,死刑不違反生命權保障,亦不侵犯人性尊嚴及構成酷刑,應屬合憲之法定刑,死刑制度屬於最後不得已之手段,亞洲多數國家仍維持死刑,禁止死刑尚非有共識的國際法原則,國際法上未絕對禁止死刑,難認禁止死刑為有共識之國際法原則。死刑存廢在國內具高度爭議性,如驟然宣告死刑制度違憲,恐引發國內社會對立及衝突。

台中市清水區1歲女嬰2022年遭蔡姓保母虐待重傷,手術搶救24天仍宣告不治。保母依傷害致死起訴,全案經國民法官審結,18日宣判,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傷害罪、成年人故意對兒童傷害致死罪等,判蔡姓保母9年3月徒刑,女嬰母親大嘆「對台灣司法失望」。

華山分屍案高姓死者的父親質疑,「誰在乎被害人的人權?」死刑不是政治議題,攸關社會大眾安全與福祉,不能只當選舉時炒作的題材,也不是作秀工具。10年前,曾榮獲師鐸獎女師遭殘忍殺害,凶手劉志明5度判死仍未定讞,女教師丈夫說,死刑不該廢,「是加害者應負的責任」。

高雄市男子何家緯2022年到前妻住處,發現前妻新歡吳姓男子在睡覺,怒火中燒持刀刺殺對方131刀,再將吳吊在浴室門把上,吳最終失血過多、窒息身亡,最高法院依殺人罪判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定讞。

廢死主張死囚應有「人權」,替他們爭取應有的權益,可是被害人及家屬的人權何在?誰又來替被害人爭取權益。國民黨立委謝龍介17日指出,廢死辯論後3個月內要下裁定,若最後的結果為廢除死刑,準總統賴清德5月20日上任,恐隨即受到民意反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