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台獨建國工程三步走:去民國、去中國、媚日|兩岸

分享:

觀點 台獨建國工程三步走:去民國、去中國、媚日|兩岸

2021/07/03 09:04:28文/寧鳴生

女性主義經典《第二性》說:「女人不是天生(is not born)的,而是被塑造(become)的。」這個觀察同樣可以放在當前台灣青年「天然獨」、「不喜歡中共」的表象;亦即,目前台灣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概念、「天然」的想法、不假思索的主張,其實都是過去30年一步步建構出來的「台獨建國工程」。 

以下從歷史教科書去中華民國化、文史課程去中國化,社會氛圍媚日等3個面向說起。 

 先講「去中華民國化」。1990年代李登輝上台,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同心圓理論」,台灣史從中國史分離出來,變成國中歷史第1冊,導致20世紀的台灣近現代史,從日據時代直接跳到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至於中華民國創建及其後的38年,則被嫁接到第3冊的中國近現代史「尾巴」,且大幅簡化。時序的錯亂、敘述上的刻意淡化,使得台灣學生的中華民國意識變得相當薄弱。 

雪上加霜的是行政力量推波助瀾。2001年起,以「推動公教周休二日制」為名,扁政府取消元月2日、329青年節、928教師節、1025光復節、1031蔣介石誕辰、1112國父誕辰、1225行憲紀念日等7個國定假日。這對台灣青年學子有何影響呢?國定假日是一種很重要的儀式感,形塑集體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一旦取消了也就注定被遺忘。 

 有歷史學者便表示,「去中華民國化」30年之後,他遇過太多30歲以下的人以為國慶日和台灣光復節是同一件事;不知辛亥革命、8年對日抗戰、國共內戰;也搞不清楚孫中山、蔣中正、蔣經國3人誰是誰,又各自做了甚麼事。 

「台獨建國工程」的第二步是文史課程「去中國化」。國文方面,過去國立編譯館時期高中3年要讀70篇古文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但時隔20多年,108課綱高中3年文言文只剩15篇,且還包含日本人古文作品,許多文學經典被刪減,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只剩2學分。升學主義掛帥的高中都如此,國中以下更等而次之。 

歷史方面,108課綱國二的中國史被大砍,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唐朝之前的2400年歷史刪成4頁僅短短1600字,歷史人物幾乎只剩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匆匆帶過;《史記》、《漢書》、劉邦、三國、魏晉南北朝、貞觀之治、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統統不見,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最後,與教科書去中華民國化、去中國化同步進行的是社會氛圍的媚日。意識型態的真空畢竟是危險的,「新台灣人」必須找到依附對象,也就是日本(及其背後的美國老大哥)。台灣的中學歷史課本中,近現代史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化日據時代,把它說成「水溝清、路燈亮、戶籍制度井然」的美好年代,最新的108課綱歷史課本中找不到「慰安婦」3個字,對8年對日抗戰的過程、戰爭責任的追究,邏輯錯亂。 

有人要問:去中華民國化、去中國化、媚日,和不喜歡中共有甚麼關係呢?這件事應該這樣看:當台獨建國工程耗費30年去中華民國化、去中國化、媚日崇美,讓民眾不再思考「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這樣的反智社會既然已經把「反中」一條路走到黑,要它不喜歡中共,又有甚麼困難呢? 

那麼,台青不喜歡中共的情況有可能翻轉嗎?筆者認為,不容易,但不是沒機會。 

台青不見得要「喜歡」中共,但必須先「理解」中共。筆者相當期待台青能「平視」3種史觀:國民黨的、民進黨的、中共的。公允地說,戒嚴時期國立編譯館的歷史課本並未竄改歷史,但對執政者不利之處(例如228和白色恐怖)卻「留白」了;民進黨的史觀是經過竄改的,但也必須理解有其歷史成因;中共史觀則是台灣民眾非常陌生的。若能了解並進而比較這3種史觀,就不容易對「台灣為何走到目前這種地步」得出簡單粗暴的結論。 

但這畢竟太過理想化。想翻轉台青對中共看法的另一條路,只能靠真實世界來「撞擊」。這其實正在發生。 

 大陸大學世界排名不斷竄升,愈來愈多台灣學子西進;新冠肺炎奪走台灣600條人命,人們發現政府不但毫無作為,甚至阻止人民自救,相較之下北京2020年的抗疫成就可圈可點;全世界的強權版圖正在重整,歐美的道德高地正被攻占,台灣從「民主燈塔」神壇上跌落……。 

 真實世界會讓過去習慣於小確幸的台青「不舒服」,但就像打疫苗一樣,唯有把過去錯誤的認知系統打掉重練,我們才可能不卑不亢,知己知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