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 | 養豬業涉1500億產值、60萬人生計 政府要正視危機 | 政治
2022/01/19 17:00:28文/資深記者 宋秉忠蔡政府為開放萊豬進口,推出百億養豬基金提升豬農競爭力,但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台灣豬肉自給率逐年衰退、進口豬肉比例不斷攀升,加上出口數量減少,養豬業迎來的不是春天,而是寒冬。
養豬業一直是台灣農產的最大支柱,2019年直接產值709億,占農業產值13.77%;根據農委會2001年的估算,養豬產業鏈產值超過1千億(最近的估算是1500億),相關從業人員約60萬人,所以養豬產業若掛掉,台灣農業也將重創,60多萬人的生計將受到影響。
2020年6月16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終於正式認定台灣、澎湖與馬祖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生鮮豬肉可望重啟外銷。農委會也發布統計,當年國產豬出口4158公噸,比前一年的1680公噸大幅成長;但好景不常,2021年台灣豬肉出口卻跌至3329公噸,農委會解釋是受到疫情影響。
不過,拉長觀察時間,1997年3月台灣爆發口蹄疫後,台灣豬肉出口就沒有起色,2012年出口只剩2776公噸。
不但出口受阻,進口豬肉挾著低價優勢不斷侵蝕國產豬肉的市占率,豬肉的進口比率已由2012年的6.1%降至2019年的13.4%。
農委會因此在2021年啟動130億養豬基金,提升豬農競爭力,誓言要將維持住國產豬肉9成的自給率。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在反萊豬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養豬業的現況;他發現,台灣養豬業目前是內憂外患。
首先,拔針(不再打疫苗)並無法恢復台灣豬肉的出口,過去台灣豬肉出口9成集中在日本,而日本市場經過20年的調整,早將台灣豬肉的空缺補上,現在很難再打入。
另外,台灣養豬產業的競爭力這幾年反而落後於其他國家。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每頭母豬平均年產15頭多,相較丹麥、荷蘭、西班牙、美國及加拿大的22至30頭,有很大差距。
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也向媒體表示,台豬價格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因為台灣豬肉的生產成本每公斤約為61至63元,美國和加拿大的生產成本每公斤只要40至50元。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蔡政府還宣示要加入CPTPP,開放更多進口豬肉,這對於豬農才是最大的衝擊;這是因為,國人喜食豬內臟,而外國幾乎不吃,以接近零成本進入台灣,然後再製成加工品,豬農根本頂不住。
在這種情況下,張其祿認為,農委會要加速推動豬農的轉型升級。
事實上,農委會已經在減少養豬數量並淘汰小型養豬場,像養豬頭數已從2012年的598萬頭降至2020年的550萬頭;養豬場也從2012年的9167家減至2020年的644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