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當所愛遇到威脅,情緒當下的我該如何自處?|健康
2022/04/01 11:22:00文/臨床心理師/助理教授 林家如日前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當眾揶揄威爾·史密斯太太的髮型,威爾·史密斯氣到衝上舞台甩了主持人一巴掌,並怒喊「不要用你的髒嘴說我老婆的名字!」。此舉造成軒然大波,並引發不同的討論。有人「讚聲」威爾史密斯的護妻英勇表現,也有人檢討衝動打人的行為實不可取。
這讓我想到一段故事。有位中年男性到超商偷竊,被店員發現後,打傷店員逃逸。警方獲報後隨及趕到男子家中,發現男子正用偷來的麵包、牛奶餵食家中幼子,近一步了解,才發現原來該男子失業離婚,家中有兩名幼子已許久未進食,該男子看著幼子受苦,才貿然至超商行竊且誤傷店員。
當時也是有人憐憫男子處境憐憫,認為不該重罰,也有人覺得不管如何,違法的事就是不能做。平靜想想,其實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這兩個故事都有一個共通點-當事人為了保護/照顧所愛,而衝動做出傷害他人、觸法行為。先不論法律層面的問題,也許我們可以換另一個層面思考,在所愛的人受到威脅、傷害,情緒的當下,我們可以怎麼做。
大家應該都有經驗,當你很在意一件事時,情緒特別容易受影響。不一定是憤怒、生氣的情緒,有時候可能是一種挫敗感、焦慮、恐懼、害怕失去。當情緒強度太強,大腦杏仁核過度活化時,便容易抑制大腦理智思考的區域,而產生衝動行為(不適切行為)。所以我們常會提醒個案,要避免在情緒下做重大決策,以讓大腦的理性思考區域好好發揮作用。而這個從「情緒當下」到「理性思考」的過程其實是能夠訓練的。以下提供幾點訓練技巧:
1.短暫離開。當你覺得現在正在情緒當中,先暫時離開事件現場,避免情緒持續被增強。
2.中斷練習。在要做出行為前,先讓自己有緩衝情緒的時間,再決定是不是要做。例如可以先聽完一首歌、心中數數、去廁所洗把臉後,再來做決定。
3.做出行為前先試著與自己對話,喚出理性腦。例如:問問自己,「當我這麼做的時候,可能會有哪些後果?」、「有沒有其他解決方式?」
4.換位思考。若是發生在XXX身上,他會怎麼做?(這位XXX,可以是你心中較為欣賞、敬佩、認同的人士)
5.打電話給信任的親友,跟他們聊聊,聽聽別人的想法,或許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大家會發現,這些技巧的大原則都是「避免在情緒當下就做出行為」,若你能延宕越久,有時候你會發現你得到的比想像的多。知名藝人LuLu(黃路梓茵),在奧斯卡事件發生後也在臉書分享自己的故事,他提到多年前也曾在一場頒獎典禮上被言語霸凌,當下沒有反擊,而是花了十年的時間證明對方是錯的。雖然時間真的很長,但卻也是最完美的反擊。
臨床心理師林家如臉書?【心理師心裡事-外掛跑步這檔事】